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线描的艺术
线描的艺术
“倘若我出生在中国,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毕加索的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尽管中西方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艺术美的形式却是相通的。书法是写象形文字,它脱胎于图画。但书法绘画的基本造型手段,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线条的运用。
对于中国画,南齐学者谢赫总结出创作和品评的六条法则,也称之为“六法”。其中有“骨法用笔”一条,即指线条艺术。(在人物画中,亦称线描)他把线条与用笔视为人物画的骨架和法度,得到世人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仍极具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对而言,在传统中国画中,画家对于山水、花鸟作品,则多采用水墨与色彩上的技法:皴、擦、点、染、渲……而人物画却有其独特的技法:依赖于作者过硬的线描基础,来为人物创造形象和组织结构。
对于人物画的线描艺术,历来有“十八描”之说。即有十八种运笔勾勒的方法。其实发展至今,线描艺术又何止十八种!如今,画家们在不断地实践和创作中又总结出“新十八描”及多种方法结合与运用的成功效果。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画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人物画,线条运用的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终生之追求,确无终点可言。就我之愚见,要达到人物画线条之高深境界,应有如下诸阶段:流畅、挺拔、变幻、遒劲、老辣、天趣。只有毕生持之以恒,方可渐入佳境。
流畅,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应达到线条晓畅柔韧不生涩的水准。
挺拔,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行笔流畅、灵动飘逸,更应刚劲有力,笔锋呈圆而不钝的秀美姿态,挺拔中见精神。
变幻,则要求我们更变通地处理线条与人体结构上的关系。众多传统人物画家也因此未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在徐悲鸿、叶浅予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提倡下,人物画家对于人体结构、素描、速写等写生功夫渐渐重视起来,并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从而过“变幻”一关。
遒劲,则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进而言之,提、按、顿、挫是点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视为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铺陈。因此,归根结底,线条仍是“遒劲”一关的主体。线性之变,无外乎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字。笔法成了线条的节奏,从而也可体味到这是与书法线条相似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地将中国绘画与书法技巧相结合,将书法中的精髓沿用到中国画中来。这样,不仅更具有中华传统艺术之魅力,而且还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老辣,则涵盖了以上四点的艺术特点。只有基于过关的线条、准确的结构和成竹在胸的气象布局,方可笔底生辉,行笔既得雄浑之气又有柔美笔触,形准且狠,刚柔相济,达到高深的艺术境界。
天趣,恐乃是介于最易得与最不易得之间的“宝物”了。我想,只要勤耕笔池砚田之中,厚积而薄发,自然可成线条天趣之美。而对于刻意歪曲用笔,摹仿孩童笔意而为之的作品,只能留给人造作之态,而决无“天趣”可言的。仿孩童笔意是形,关键还是在于作画人应保持如同孩子般的天真、纯洁心态。“拈花微笑”方能“得大智慧”也!这样的作品也是可达到天趣的艺术水准的。
中国人物画线描艺术绝非女红描花。多变的线条、繁复的笔法,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熠熠生辉!
这真是:
线条勾勒十八描,骨法用笔至理要。
衣纹皱褶瞬息变,先有其形神方妙。
画人描物先主骨,不谙此道空挥洒。
博大精深细钻研,苦悟方可成此道!
庚辰秋日,云间思庐记于佩玮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