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博士笔下的水墨重彩画
王伯勋 1975年生于山东省鄄城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少文等教授,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任教于郑州纺织工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 基础教研室,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师从胡明哲教授,获得硕士学位,200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师从袁运生教授,攻读(实践类)博士学位。2012年 清华大学博士后。在全国很多重要赛事中屡获大奖。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光明日报》等媒体上。
王伯勋 高原 68cm x 68cm 2011年
就绘画艺术而言,王伯勋追求质朴和庄重;反对甜俗与矫饰。这种美学取向的形成固然有其天性的因素,如素喜安静、沉稳朴实的性格气质,但艺术经历陶养的因素更 为直接。回顾王伯勋这些年来走过的不少地方,其中几个地方的艺术考察经历,对他逐渐明确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其后来在绘画技法、材料、美学品质等方面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最早的一次是读本科的时候赴陕北采风。黄土高原苍茫壮阔的千年厚土,淳朴热烈的三秦民风,让生养于鲁西平原的王伯勋,第一次感受到别样地理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和精神冲击。而这种地理文化所孕育的艺术风格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壁画中得到了完美展现:雍容典雅、质朴浑厚。
王伯勋 高原 60cm x 65cm 2011年
这种美学经验对早年的王伯勋影响较大。第二次是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赴西北,进行长达月余的丝绸之路艺术考察。在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灿烂辉煌的历代壁画、雕塑遗存,与亘古洪荒的戈壁大漠、清远悠扬的阵阵驼铃声一道,散发出醇厚浓郁的独特艺术神韵, 令王伯勋折服感叹,但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还在于细心的王伯勋发现了绘画材料与艺术风格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并对这个问题产生的浓厚兴趣,为他后来在绘画颜料、表现手法上所做的研究和实验积累了经验。第三次是2009年春节期间,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先生及其他师兄弟一道去印度、 巴基斯坦等地区考察古代佛教石刻雕塑艺术。而在艺术史谱系中,这些地区的佛教艺术风貌对 中国西北地区的石窟造像及壁画艺术影响深远。正是这三次看似非连续,实则在内在精神气息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考察经历,所聚积起的视觉图像和艺术气质信息持续发酵,不断强化着王伯勋的审美趣味的凝练和集中, 决定了今天他的重彩画艺术的总体风格。
王伯勋 高原 60cm x 50cm 2011年
而书画艺术网要和读者说的就是这位博士,重彩画家王伯勋,在他的作品中我似乎看到有刘大为的影子,不知道读者朋友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我却喜欢这样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是我所喜欢看到的。不知道读者欣赏王伯勋的画作后有什么感受或者感想,可以文下留言和我们互动一二。
王伯勋 水墨小品 20cm x 45cm 2009年
我们了解了王伯勋的经历,再去看伯勋的画,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如综合材料作品《阿格拉的城堡》,构图雄浑简练,色调沉着老辣,徘徊徜徉于画幅前,宛如一曲“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 的豪放派宋词回响耳边。直把古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历史悲欢,演绎成中国文艺之风骚绝唱。综合材料作品《铉》《岳》系列,是银灰的,刚硬的,甚至有些粗砺的。无始无终,难言其理。但空间挪移和肌理变换间所触动的却是画者对宇宙万物最深沉、精微 的领悟与思考。《南青山》系列,谦逊低调的瓶罐瓦器,被时间销蚀去锋芒的化石古物,默然中流溢出清静无为、随遇而安之美,深沉而优雅,一组组轮廓简单的物象被有力地升华为精神修养的家园,艺术的神力就在于此!《池之端》系列,几株盆栽,数片“云彩”,勾形舒展精致,赋彩奔放热烈但又极其沉着厚重,把时下工笔重彩画难以消弭的华丽甜腻之风一扫而空,璀燦明亮而不失中和节制之美。这种色彩美学风范在《家园》等作 品中也得到了极其优美的展示。
我们的视线从这些作品离开,是不是有种惊叹和感悟,这些面貌迥异的画全然是利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王伯勋何以能如此呢,那一切得归于他精湛的几十年的画外功夫。
王伯勋 水墨小品 20cm x 45cm 2009年
从本科到博士,虽然其间几进几出,但王伯勋的学习始终没有离开中央美术学院。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长期浸淫于中国最优越的造型艺术专业氛围之中,交游于著名的师长和杰出的学友之间,自然熏陶出王伯勋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锤炼出他扎实深厚的绘画造型功底。王伯勋这样的教育背景本已属于为数不多的特例,但他还有更为特殊的经历,即他在美院几个阶段的学习并不局限于一个系,也不是始终跟随同一位导师,反而是跨越了中与西、水墨与油彩、抽象与具象、 架上与材料等多重界限,正是这种种跨越所造成的技术与观念的碰撞、冲突与交汇、融合,成为王伯勋极其难得的创作优势,使他能够驾轻就熟地在各种媒材、形式、方法、观念之间穿梭跳跃, 祛弊取利,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的作品服务。 单就绘画色彩来说,伯勋就独辟蹊径,在参考欧洲古典绘画大师颜料制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创作主题需要,自己磨制、调配颜料,而具体的施彩过程则融合了水墨、工笔重彩、综合材料、壁画、岩彩、油彩等多画种的用色技巧。这种采用自制颜料和独特施彩方法创作的绘画作品既保证了色彩的饱和度、纯粹度和持久附着力, 更确立了伯勋独特的色彩美学风格。
王伯勋 藏地一红墙 200cm x 480cm 2011年
多年来,王伯勋一直持续进行着“中国古代壁画向当代架上绘画转换”的工作。在朝着这个既定学术目标求索的过程中,王伯勋在画面的形式语言、材质表达、历史传承等方面多有心得。这些劳动与付出,从学术史的角度为王伯勋当前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验证。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求索,王伯勋开始收获丰厚的果实。
王伯勋的理想是做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什么样的艺术家才能称之为学者型艺术家?这个问题似乎复杂,但也有一个概括性解答,即学者型艺术家不仅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能够就一些理论问题展开较深入的学术性研究,更体现在能够深入到当代文化语境中,用当代的艺术语言传达对当代问题的认识和反思。也就是说,能够运用思想的力量,把当代艺术往前推进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小步。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中的一段话,所强调的正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应该达到的高度,他说:“我认为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 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 艺术新方式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从而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王伯勋 闲庭 70cm x 100cm 2011年
显然,王伯勋在独立探索的道路上已经逐渐形成立足传统的当代绘画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兼顾学术探索与大众审美,我们期待他接下来的创作历程中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请关注:书画艺术网 也可以搜索“书画艺术网”欢迎留言欢迎互动。
书画艺术网您身边的字画专家,欢迎投稿,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