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查士标的《山水图》
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新安一地(今属安徽省歙县、休宁县)涌现出许多艺术成就很高的画家,查士标就是其中之一。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梅壑散人,又号懒老、懒标、白岳逋客、邗上旅人等,新安海阳(今安徽休宁)人。因出生于董其昌后一个甲子的乙卯年,且敬服董其昌,故又自称“后乙卯生”。与弘仁、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四家”或“海阳四家”。主要传世画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水云楼图》、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拟黄子久〈晴峦暖翠图〉》、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云山烟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平川拏舟图》等。有《种书堂遗稿》等行世。
查士标是明末诸生(秀才),在明朝度过了整整30年。据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载,查士标出生于书香世家,家中收藏了很多古鼎彝及宋、元书画真迹。明亡后,他“弃举子业,专事书画”(《国朝画征录》),后来浪迹江湖。他寓居南京、扬州等地,广交画友,寄情于山水之间。
我们现欣
欣赏的查士标《山水图》(见右图)为纸本设色,纵90.1厘米,横36.7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描绘了夕阳西下之时的江南景色。画中景物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近岸柳树苍绿。中景岸上一人牵驴待渡,挥手呼叫船夫;船夫撑着小船正缓缓地驶向岸边。远景山峦起伏,林木苍郁,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作品用笔干净利索:树木用笔以直勾为主,线条方折;舟船、人物刻画细微、用笔轻松,毫无刻板之意;河岸用阔笔、以赭褐色写出;树叶稍有皴染,但颜色较浅,几近于无。整幅画以暖色调为主,点缀以数片绿色。
《山水图》的结构追仿倪云林画风,但形似倪云林画,内涵却不同:倪云林用笔枯淡静柔,查士标用笔疏散湿润。图中远山的笔墨好像师法米芾,但又不同于米芾,是查士标“风神懒散,气韵荒寒”(《国朝画征录》)的典型风格。
从查士标现存的画迹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学宋、元、明诸家的作品。同时,他也向同时代人学习。不过,他学前人及同时代人的画法,并不是一个时期内集中学某一家,而几乎是每一个时期都学很多家。他早年与渐江一样,都是从学倪云林入手。他常常在画上自题“拟云林笔意”、“仿倪云林法”等。他的“懒标”之号也是由倪云林的“懒瓒”之称得来。他与倪云林可谓风神遥接。除了倪云林,查士标还学习米芾、米友仁、黄公望、吴镇、沈周、董其昌等人的画法,且多与王翚、恽南田、笪重光、石涛、孔尚任等当时画坛和文坛的名流结交,相互切磋艺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回归自然,心平气和地表现自然,是查士标绘画创作中的一个单纯、质朴的主题。这与其性情有关。查士标为人随和,从不说别人之过。对后辈的书画作品,他总是给予赞誉。他风雅至甚,常常是白天睡觉,晚上作画。他作画必然酣酒,必要美女环绕,且每一挥毫,唯众美齐赞,方笔墨有神。若其中一位美女稍有迟疑或忘了赞美,查士标随即弃笔不画,故“传其书画,废于得半者亦多。”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中有潇洒飘逸甚至玩世不恭的因素。而这种萧散的气质、随和的性情让查士标“八十余,尚童颜”。
人“散漫”,画风也“散漫”。查士标自号“懒标”,为人也是懒散至极,“厌客长谢病,有事亦高眠”(明末清初赵天羽语)。查士标的闲散情怀决定了他绘画的气质亦是风神懒散、气韵高逸。他主张“丘壑与笔墨兼长”。他认为,画作即使是咫尺小幅,也要有千里之势。对山林丘壑、绿野平原、烟雨松涛,他挥笔即来。其晚年的作品,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颇有气势。
查士标的画在当时便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誉。他的很多画迹被称为“逸品”。石涛把他列为“一代解人”之一。王翚把他放在沈周之上,说:“以石田之笔力,尚不能作云林。而瞻老放笔,辄与神似,盖其正与云林无二致也。余安能不倾叹之?”清阮元《广陵诗事》记载了查士标当时的风光:“户户杯盘江千里,家家画轴查二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