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景色优美的和顺镇
在滇南腾冲的和顺镇一下车,不一般的感觉就让我和同伴老马激动起来———真是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可以在这里画很多画了!走过一座小桥,我们在挂着“进士楼”招牌的小客栈住了下来。店主人还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他家客栈的辉煌历史,老马已经按捺不住了,拿上速写本就往外跑。我也跟了出去。顾不得七个多小时长途跋涉的疲劳,我们沿着古朴的石子小路逛开了。和顺!它比我见过的所有小村镇都精致严密,实在太美了。小镇依山势蜿蜒而成,顺山脚流淌着的是弯弯曲曲的清水河,时有鹭鸶在水面上袅娜起舞,垂钓者静静地在河边端坐着,对游人们和在河里洗澡的顽皮孩子们的喧闹声充耳不闻。正对着村口大桥的地方是和顺图书馆———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图书馆门口是蓊郁苍翠的古松翠柏。我们经过一道飞檐斗拱的大门,便进入了满是绿树红花的庭院中。图书馆内十分安静,有许多当地的村民正在这里静静地读书看报,他们身边有的甚至还摆放着沾着新鲜泥土的农具。站在图书馆门口石板砌成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大桥及左右的风光:古刹、祠堂等明清古建筑疏疏落落地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民房一排排、一层层向图书馆两旁和山坡上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这里的民房设计得很显心思。每经过一家民居门口,我都忍不住好奇心,向里面探头张望,而主人也会很热情地打招呼。有一户人家,院里长着一株上百年的茶花树,高出屋顶,远远看去,宛如一团烧得正艳的火,让人惊叹不已。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古朴、清幽的院落,火山石砌成的花柱、花台、假山,一扇扇因风吹日晒而呈现出丝丝缝隙的窗户,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岁月的沧桑痕迹。穿过有着雕花木栏的楼道,踩着嘎嘎作响的木板楼,闻着随风飘来的缕缕花香,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了。
小镇最南边的山坡上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大院,如今向游人开放着。这里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艾思奇曾是毛泽东的哲学秘书,被毛泽东称赞为“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影响了无数人的《大众哲学》一书,就出自他的手。在艾思奇故居,我看着陈列室里的一页页手稿、一幅幅旧照片,重温哲学家一生的历程,不禁思绪万千。和顺这方水土养育了这样的人物,我也为和顺人感到自豪。
和顺是个书香味十足的地方,图书馆、祠堂、寺庙、民居,到处都悬挂着名人书写的牌匾,胡适、蔡锷、李根源、熊庆来、廖承志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和顺人能诗能文,善舞墨,喜藏书,爱育花种草。和顺的文人们他们的书房里置兰、摆菊、放梅、挂字画,静观典籍,鉴赏奇文,悠悠然过着“读书随处静土,闭门即是深山”的高雅生活,自是有滋有味。
傍晚,我们拜访了当地的收藏家老刘,他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众多藏品,其中一方吴昌硕的篆刻,四厘米见方的寿山石印面上,刻了通篇《陋室铭》,整整81个字,字字清晰,刀法流畅自如,虚实有度。不管其是否真的出自吴昌硕之手,也足以让我们惊叹了。
清晨,太阳隔着浓雾照得满河通亮,河岸边尽是洗衣的女人,用棒棰在使劲地捶着,“咚咚”的响声伴着她们哼唱的小曲,不绝于耳。我注意到,这河边的洗衣处很多,而且在上面盖了房子。听老人们讲,和顺的男人们大都出门创业,留下女人和孩子。为了女人们在洗衣洗菜时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所以在洗衣处盖了亭子。“洗衣亭”表达了和顺的男人们对女人的关心、呵护之情。和顺男人勤劳上进,他们为了创业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和顺女人温柔善良,她们独守这片土地,操持家务,不辞辛劳。这个现在约有六千常住人口的小镇,竟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遍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和顺几乎人人是侨眷侨属。我们住在和顺,足足画了一个星期的画,画遍了和顺的山水、树木、小桥、人家;看遍了和顺的楹联、牌匾、名人墨迹。到了离开的时候,我和老马都意犹未尽。和顺,的确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