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说“画”论“道”

时间:2021-09-13 07:45:10 来源:

说“画”论“道”

中国书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晋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宗炳当时就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并在他的《画山水序》中颇有感触地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把画山水、观山水画看作浏览真山水一样,都是“澄怀味象”、“洗心养身”的最好途径,而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的“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

看来,悠悠千载,人们对“道”的认识和理解是基本相同的。就“道”与书画的基本关系来说,都要求“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笔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清张式语)”。令人遗憾的是,只要与当今一些“活跃”于画坛书苑的某些书画家行为相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宗炳、张式所向往和追求的“道”之境界有天渊之别了。现时某些所谓书画家思想上不求进取,艺术上粗制滥造;他们多的是浮

躁,缺少的是冷静,追求的是功利,舍弃的是奉献;崇尚的是“技术”,拒绝的是苦功。稍有成功便欣欣然不可一世;偶遇挫折便戚戚焉不攻自破。这里不乏挖空心思的造假:有的所谓画家专门以伪造名家作品为能事,不管是谁的作品,只要其拍卖价在每平方尺5位数字以上的,都可以伪造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然后投向拍卖行以充实自己的荷包。

有的举办画展,其浓烈的商业意味远扬展厅之外,所展出的作品内容、构图、用笔用墨、设色敷彩以致规格皆大同小异,一看便知是批量生产之“速成”作品。笔者认为,诸如此类的所谓“作品”毫无收藏价值,因为从其画作中的笔墨便可探知作者的不洁灵魂。

这正于清代书画评论家松年在他的《颐年论年》中所指出的:“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高,但人人重其笔墨,更欣仰其人。唐、宋、元、明以及国朝诸贤,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前贤已往,而片纸只字皆以饼金求购。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历代攻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画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唾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便一钱不值矣。”当今的某些书画家怀着浓重的功利目的和营营世念,欲在书坛画苑牟取暴利。如果用宗炳的话来说,那是明摆着的“道”之不正,何以“映物”;怀之不“澄”,何以“味象”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