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刍议书法与中国书籍的编辑
刍议书法与中国书籍的编辑
书法和书籍中的“书”都是指汉字。(尽管现代书法派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实践上也逐渐得到书法界的承认,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以汉字为基本载体。)因此书法和书籍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中国书法是与文字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而中国书籍的编辑出版与文字的产生及演进的关系亦是如此。文字的发展史是书籍编辑出版的历史,又是书法的一个发展史。从书体上看,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秦石刻(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的演进;文字的载体由甲骨到青铜器、玉石、竹木简椟、帛丝素绢、纸张等等。这两个演进过程包含了书籍从萌芽形成到成熟的页册形式的发展过程。
书法于书记的编辑出版相关联处很多,但细细分析有两点比较突出。
一:文字书写的规范化与书籍的排版正文内容的用字的关系。
二:书法的字体演进和书法个性张扬与书籍形制及书籍装帧的关系。
这两个层次与书籍的编辑出版都有着各自的美学底蕴。
文字书法的规范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书法的书体均是由完全的象形到抽象化了的部首偏旁的结字组合。字体由先秦的烦琐难辨到如今的简约易识。除了印刷工艺本身在技术上的要求之外,在美学上应是人的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从大篆到正楷的演进,这种审美趋向,不辩自明。文字的书写的盘曲和波磔,以及文字排版从参差不齐到横平竖直都是书籍编辑出版规范化的表现。最早的书籍制度应当是竹木简册书,这是一种较为固定,通行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的书籍制度。竹木简到帛书到手抄图书上的文字都是用书写工具直接写到文字载体上去的,这一时期的文字书写工整。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汉简上的书法大小错落,笔法萧散自由,章法灵活多变,已在当代书坛形成一股临摹汉简的风气,但这却是当时书籍的正式形态。手工化制作图书使书籍不够成熟,这是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直到唐代雕版印刷的发明才标志着编辑出版走向成熟的开端。
文字的规范化书写有利于印刷书籍。这样制作书籍就会省时省力,制作容易,复本量多,流传遂广,图书也逐渐规范美观,难以亡佚。
唐以前学术界印刷术的起源是先秦的封泥,但是封泥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版面”形态了,由这一事实便可以推测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版面”形态了。继封泥之后便逐渐出现烙马印,先秦古墨等“版面”形态。在封泥和古墨中还有大量不可辨认的字,但“刻板”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秦石刻(无论是摩崖还是碑文)都已臻成熟,这一时期所用文字多为钟鼎文、大篆、小篆或缪篆,如《石鼓文》、《泰山石刻》等。至汉代碑文书写、镌刻技术也逐步发展。近代出土的不少碑文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曹全碑》,由于此碑出土较晚,碑文保存相当完整。此碑字体秀丽端庄,笔法圆润虬劲,显现出较为成熟的隶书风貌。汉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在东汉末年就逐步有隶书快写的章草,如《急就章》,这在书法的发展史上算是个超乎寻常的事情,因为当时楷书还没有形成。这以后才有了隶楷演变的中间形态的碑文传世,如《谷朗碑》,由此碑可探知楷书笔划发展的基本倾向,笔划逐渐由隶书的波磔向平直演变,字形也逐渐有隶书的扁平逐渐向方正演化。
到三国两晋时期,楷书行书便逐步走向成熟,并日益盛行,此时碑帖传世的很多。当时盛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但至今流传下来的碑帖都是临摹品,如《兰亭序》。书法在这一时期的盛行直接导致了汉字书写的成熟。至南北朝时期,又有大量的碑文和墓志直传至今,如《张玄墓志》、《元怀墓志》、《张猛龙碑》、《造像》等。这一时期书法形式多以碑刻为主,风气以雄强为宗,特别是造像、魏碑的强烈个性与普遍流行为唐代雕版印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自唐代以后,著名书法家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盛传于世,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玄秘塔》等。欧体……颜体……柳体……这三种字体渐渐成为后世沿用的规范印刷体。到了宋代,人们逐渐将欧、颜、柳三体结合宋数名家手笔逐渐形成了宋体印刷字的雏形,即横轻直重的宋刻本字体。到元朝是书法个性化悲剧的朝代,元重武,文人写字一般都只重视美观,很少有个性的张扬,于是形成了著名的“馆阁体”的风气。他们力求字体匀称美观,不求艺术性及个性,整个元代唯一可以称道的书法家赵孟頫也沾染了不少“馆阁体”的风气,如《道德经》等。但这一点是极有利于印刷字体的规范化的。于是赵孟頫的字体被书记的编辑出版用得极为流行。元代刻书,无论是官刻还是私刻,其字体都是赵体的风貌,一直影响到明初。明朝正德年后,又专用欧、颜整齐严谨的字体。万历中至明末刻书字体更趋方正。终于形成了成熟的印刷体“宋体”,到清初的刻书,字体仍是明末风格,字体长方,横细直粗。康熙以后,盛行两种刻书字体:一种是软字体,也称写体,写上刻板,多出于名家手笔,字体有没,印刷亦佳,这是明清书法复兴之后的对个性要求的具体反映。但这一时期书体走向规范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因而另一中是硬字体,也叫仿宋体,这中字体与明放松不相同的是横轻直重,撇长而尖,捺短而肥,由折横笔粗肥。道光以后字体显得有些呆板,类似于元“馆阁之风”,世称匠体。到民国初年字体已经与当今使用的字体非常接近,只是字体偏长,世称仿宋体。出版用字发展到今年天已经很成熟,从原来的排列不整到今天连标点参与排版都显得整齐,从不规范走向规范化。从原来的繁复难辨到今天的简易能识。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发展与飞跃,这也是从古到今所有致力于编辑出版事业、文化传播事业的祖先处心积虑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不断进步的印证。
书法作为东方特有的艺术,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数千年的美学积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书法史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而书籍是承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因而书法的本体美和内涵美均与书记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书法的本体美就是线条、点画、水墨的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是生动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激情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行云流水,骨力道风,有柔有刚,有粗有细,有润有枯,有徐有疾,有疏有密,有凑有舒,有正有欹,有险有平,有方有圆,有巧有拙,有虚有实,有强有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它是一种音乐,它是一种舞蹈,它是各类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在中国文化醇酒中醅出的魂灵。这写博大精神的美学品质成为书籍形制及书籍装帧中运用书法的美学基础。
从先秦甲骨、钟鼎文的浑厚朴茂、绚漫多姿,到秦篆的流畅工整、典雅和平,到隶书旷淡雅致、秀逸遒丽;从魏晋楷书的敦厚雄强、彪悍凌利,到唐楷书的法度严谨、端庄浑穆;从宋元行书的凝练遒劲、雍容华贵,到明清行草的苍劲豪迈、恣意酣畅都一展雏形书籍丰富的内在美韵。
自唐代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到清末书法本体艺术美在印刷中的体现并不是很明显。直到近代书法作为一种美学元素用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中去之后,书法才在其本体艺术性上得到更好的发扬。
清朝后起书法用于木刻线装书的书名题签上,将一种古朴,素雅,简约的美挥洒在签条的方寸之间,呈献给读者,呈献给历史。到光绪末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以及商务人将木刻线装书的签条舍去之后,书法就真正开始作为一种纯本体艺术引入到装帧设计之中了。就书籍的期刊封面装帧设计而言,通常除运用美术体印刷文字外,还常出现纯个性化的书法作品作为装饰的主题或一个元素之一。书刊封面的尺寸之地,书法与现代装帧艺术的完美结合,与斑斓的色彩相配匹,或者干脆只显示其空灵的水墨精神,这就更加集中地显示了它的活力。这样书法便成了中国书籍装帧中的诱人景点,也更使中国图书装帧更具民族特色。
早期将书法引入封面设计的有钱君匋先生等对设计和书法均精通的设计家。钱君匋先生受鲁迅先生的引导,既注重吸收西方书籍在装帧上的成就又不断弘扬中华民族装帧的独特风格,他擅设计,犹擅金石书法,因此《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设计与书法俱入神境。庞熏琴书法工艺均有修养,他也将书法作为一种美学元素运用到封面及整体装帧设计中去,这不仅将书法与装帧设计紧密相联,而且也为我国书籍装帧的民族风格上添上更为浓重的一笔。
书法这种以点画、线条、墨色为符号的抽象化艺术在装帧艺术中绝不会逊于任何一种具象图案,这也是汉文化在图书装帧领域中最神奇而又最具魅力的重要原因。书法以其博大精神的美学本质不仅夺得了中国装帧设计家的青睐,而且更多的外国装帧艺术家也不得不为水墨的神采而折服。这也让中国书籍的编辑出版更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我们的印刷字体也是不断发展的,那种简约、整齐的审美趋向会一直延续下去,而新的审美趋向也会正逐渐产生。不断丰富的美术字体,就反映了人们审美多元化的特征。如,姚体、舒体、康体、水柱、竹节、新魏、超粗黑、彩云、琥珀、隶变、幼园等等。这些字体广泛用于书籍、报刊标题编辑中。加之现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软件开发得异常之快,而且简单便用。几乎每一种字体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可以产生无数种艺术造型,如火焰字、球体字、断裂字等。这对书籍编辑来说,真可谓如鱼得水。书法对装帧的影响也会逐渐上升到到对文化内涵的关注。发展中的书法艺术和书籍编辑都将标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书法与书籍的编辑出版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深研究。不仅仅其发展史以及美学基础探索。但是笔者年幼无知,尚不能以更加翔实的资料选择更加精要的角度去论证二者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