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华滋厚润、苍润兼容--张景尧山水画
华滋厚润、苍润兼容--张景尧山水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书画的艺术价值,但却很少了解画家本身。近日,一位在艺术创作上具有鲜明特色、对中国画艺抱有独到见解的中国书画家,对记者讲述了他的艺术观以及对目前中国书画创作状况的评点。他就是著名书画家张景尧。
张景尧山水画
张景尧1945年生于历城,长于周易,尤喜绘画,并以山水名世。曾求教于画家关友声、黄立荪、黑伯龙诸位先生,后对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尤其倾心,潜心临摹,探究其画理画法达十数年,取得不小成绩。现为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艺术大学客座教授。除了对书画艺术本身的研究,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他又精研易学,并将易理与绘画相结合。他认为,艺术可直达“道”境,力图把山水绘画升为“道”的境界。因此,他能用执一统众、人天同构之思想去“经营位置”,又能以“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的道理去分析“骨法用笔”。以阴阳为驱使,以易象为景构,以易数为尺度,把胸中丘壑、烟云万象展现于尺素之上。
张景尧山水画
张景尧告诉记者,自己将周易之学融入绘画后,感觉创作有了很大改变,用笔的方法、点线的表现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运用,并且作画时线条有无力度,即可由周易之理进入,从而使画面具有与众不同之感。在构图上,基本上采用远浓近淡之法,这是从观察生活中所悟到的。白天时看远处,都是苍苍茫茫的,而近处则感觉相对亮一点。在画近处的物体时就用淡墨,使其有发亮的感觉,以和远景相对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水的远近与质感。尤其是红、黑两色,他觉得是真正的对比色调,比如在画远山上的旭日时就是山用浓墨、旭日用大红,两者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从而变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这是他在古代的画理中参悟出来的。卦象、书、画三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为同宗同源;所以万物类象稍微明白一些,可直接悟出画理画法,直写事物意象。
张景尧山书法
他的山水画作品里,既有传统功力又注重时代特色,所以他对当今画坛也有着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山东的中国书画创作,张景尧认为,山东籍的书画家很多,但大都没能在山东出名,而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明清以来山东境内就很少有出大名的书画家,这是因为艺术创作须以老子、庄子那样具有开创性和幻想思维,但山东是儒家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区,儒家风气太浓,循规蹈矩,而艺术需要创新、需要打破,老是陈陈相因,不能另开新路,就无法出现真正的艺术家。还有就是文化需要传承,需要不断出现新的具有新思维的艺术人才,如果从上面就缺少具有大影响力的老师,那就很难出现具有太高水平的学生,这就使得我们这里很难有突破性的书画大家。虽然我们也有不少名家,水平都非常高,但只是在省内有名,到了全国就无人知晓了,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现在,山东的书画创作水平在全国属于中上等,但缺少拔尖人才,缺少统帅性的人物,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省所有书画创作者面临的大问题。
从山东书画界现状的话题引申开来,张景尧认为艺术一定要变,这样才能有新的生存之道,这样才能有所发展。他在一篇名为《〈周易〉与中国传统绘画泛言》中曾写道:变者生,不变者死,有艺术成就的大艺术家都有衰年变法的过程,如近代大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皆为衰年变法的楷模。60岁左右而逝的画家,谈不上衰年变法,艺术品只是天才的流露或与道的契合。
而他多年来也是遵循这个理念进行书画创作的,并已让人看到了他求变的决心与收获。
张景尧在研读易学时,见经书上写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辞,便悟出了书画乃“观象会意”之戏作,而一笔一画之中即可参悟中国书画之真谛,也可视作人生之大道,可作深层次研究。
记者从山东书画界现状再问到全国的情况,为何多年来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张景尧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出现大师是需要时代因素的,像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处于大时代大变革时期,而这种大时代大变革的环境是出现大师的最好“温床”,而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恰恰缺少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所以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真研究,做好传承工作,要让中国人吃透自己的文化,要从中了解、感悟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只有环境好了,才能出现真正的大师。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它也需要有根,而这个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根壮了,枝叶自然就繁茂了。
在苦苦求索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墨艺术中,张景尧既师传统与古人,又借鉴吸收同时代画家中的创新成分,博采众长,既而兼有北派山水的雄健和南宗山水的灵动。石涛、黄宾虹和关友声……这些曾经影响过他的大家,并未束缚他个人的创造。他的画既保持了线条的韵律感和墨的丰富性,又适度地运用了色调的美,不拟形似,重在神韵意境,赋予他的作品华滋厚润、苍润兼容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