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金坛刻纸艺术
金坛地处江苏西南部,金坛的刻纸艺术名播遐迩,誉称“刻纸之乡”。刻纸在金坛的出现与发展,绝非是偶然的艺术现象,其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宏大的艺术创作队伍、丰富的创作题材内容、生动的表现形式特点等等,无一不在我们关注、回望和研究、探讨的视域之中。
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
金坛的剪纸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琢磨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用刻刀代替剪刀来刻纸呢?经过实践,他们发现了刻纸的长处:剪刀一次至多只能剪出三四张作品,而改用刀刻一次可以刻出十张、二十张作品;刻纸比剪纸不仅产量大,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剪纸的制作幅式小、内容单一等局限。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解放,人们的精神生产力也必须得到解放。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使金坛人民用从未有过的宽松心情和审美眼光去认识、欣赏自己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发现并开掘民间剪纸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潜质。从“剪纸”到“刻纸”,看似只有一个字的改变,实际上却是艺术创作观念也是创作方法的改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民间艺术的推陈出新,是对原生态的民俗、民间文化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金坛的一批剪纸艺术家率先进行刻纸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金坛刻纸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刻纸创作队伍。
正是在金坛刻纸艺人的影响、带动下,金坛的乡镇、学校兴起了广泛的刻纸学习、创作热潮。其中不少乡镇的刻纸普及工作做得扎实,建立了一支支农民刻纸创作队伍,刻纸作品犹如繁花吐艳,深受群众喜爱,如后阳乡就被誉为“刻纸之乡”。
金坛群众性刻纸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广大青少年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小学的美术课都设置了“刻纸”的乡土教学内容。金坛中小学生对刻纸的浓郁学习兴趣,对刻纸的爱好和潜质,是金坛刻纸未来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金坛刻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的坚实的后备力量。
金坛刻纸如今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坛104件刻纸作品在江苏省美术馆首次展出,便博得了美术界的赞誉。
近年来,金坛刻纸又先后在无锡、广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览。其中,刻纸年画《大红灯笼》入选第9届全国美展和第6届全国年画展,《华夏儿女喜迎奥运》入选第5届全国体育美展。2001年7月,金坛刻纸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金坛刻纸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有二十余幅。
从传统民间剪纸发展而来的金坛刻纸,保存了民间剪纸纯朴和清新的特质,在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上与传统剪纸又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金坛刻纸不仅表现当地的民俗民情,而且在刻纸的题材内容上有了重大突破,既表现在刻纸的现代农村生活题材创作上,更表现在刻纸的主题性创作上。
从刻纸艺术家孙荣才等创作的《甘蔗丰收》、《采菱图》等刻纸作品可以窥见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江南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所带来的全面经济繁荣;从《华夏儿女喜迎奥运》、《牧歌》、《秧歌》和《四合院》等刻纸作品,我们则看到了由于农村经济繁荣而出现的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金坛刻纸在题材内容方面的拓展,还突出地表现在重大主题性作品的创作上,这更是传统民间剪纸所未有过的。《山花烂漫》刻出了金坛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无比崇敬和无尽思念,《数学巨星华罗庚》刻出了从金坛土地上走出去的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光彩形象,《普天同庆》刻出了中国56个民族兄弟姐妹欢聚在礼花绽放的首都天安门广场纵情歌舞的盛大场景。这些艺术家刻出的这些人物形象,不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金坛刻纸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手法上,还表现在创作队伍上。传统剪刻纸的题材内容,在现代金坛刻纸中并不少见,而面对现代生活题材内容的着力创作,成绩尤其突出,如《集市》、《山花烂漫》、《普天同庆》、《华夏儿女喜迎奥运》等都是优秀的现代题材刻纸作品。
金坛刻纸在形式上采用传统民间剪纸的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同时又大胆创新,采用现代审美形式。如刻纸《天女散花》,将天空刻成一个八方旋转的天体,四位撒花的仙女飘游在圆形的天空里,大小各色花朵弥散在整个天际,形式与内容极其统一。在具体手法上,传统剪纸大都以阳刻为主,金坛刻纸较多采用阴刻手法;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表现力往往不够细腻,而金坛刻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表现细腻、丰富。金坛的刻纸艺术家还首倡刻纸叠层表现的手法,作品《归》,利用宣纸半透的效果映衬出人物体形的线条。《春江花月夜》的背景用人工染色的土纸,阴刻;前景的人物则用宣纸,阳刻,层次对比效果很好。
金坛刻纸的构图既讲究简洁,也讲究丰富和繁茂。《百福骈臻》借鉴中国画构图,为条幅立轴式,作品中心主体部位表现了108个钟馗的形象,用散点透视,阴阳黑白对比关系错综复杂,处理得和谐统一,画的两边边框刻寿字图案装饰,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整体感和大气势。
金坛刻纸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纸材运用的创新。现代金坛刻纸大胆尝试参用漆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特别是吹塑纸的运用,刻出的效果好,有新品之感。花卉刻纸《水仙》、《牵牛》、《月季》、《荷花》等用的是吹塑纸,镂空刻法,填彩,特点是有光泽和立体感,色彩鲜艳,装饰性强。
由于纸材的运用有新的尝试,刻纸技法也随之有大胆创新。如首创的刻纸叠层法,不同于传统刻纸的镂空法,还有巧妙运用的填彩、点彩法都与采用新的纸材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艺术营养的汲取。《村童》中的大树有江南剪纸细腻的鲜明特点,刻画的儿童形象汲取了北方民间剪纸粗犷的长处,融粗犷于细腻之中,对比强烈,给人以特别的审美情味。《谷场》的作者孙荣才在陕西当过兵,作品显然汲取了西北剪纸的风格特点。《四合院》和《捕鱼图》采用大俯视的方法表现,构图明快,为传统剪刻纸所少见。《山姑赶集》以浓郁的装饰味,透视出现代审美的情趣。这些无疑是金坛刻纸能以生动多姿的风貌特点展现于世的重要原因。
金坛刻纸要表现现代生活的重大题材,要刻画现代领袖人物和杰出人物,用传统的锯齿纹很难准确地表现,经过一番实践,金坛的刻纸艺术家们用“曲”、“折”、“锐”的刻纸语汇,成功地刻出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和数学巨星华罗庚等可亲可敬的现代人物形象。
由于纸材使用的变化,沿用传统刻法已难以适应,如吹塑纸的刻法就与传统的不同,采用镂空刻法,使刻制更精细,丰富了金坛刻纸的语汇。其他如叠纸法、填彩法等新方法的采用,都大大增强了金坛刻纸的艺术表现力,是新的刻纸语汇的创造。
金坛刻纸对现代生活美的展现具有较为突出的典型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从反映的题材内容上看,农、牧、副、渔,工业、科技、文化,方方面面都有。从《喜摘丰收棉》、《谷场》到《牧歌》、《捕鱼图》;从《姑苏春》、《工业现代化》、《农技员》、《科学致富》到《谱新曲》,一幅幅刻纸作品无不展现出现代人的生活美。
金坛刻纸是从传统民间剪纸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在表现的题材内容上作为被剪裁、被纳入、被熔铸的材料,就自然而然与传统民间剪纸的审美艺术结构相通相合。刻纸《马上发财》、《财神到》、《大寿》、《大福》等,用鲜艳的大红纸不仅刻出了具有深厚传统的民俗美的内容,而且将传统民俗美形式的表现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
艺术美的创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将刻纸从剪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品种,金坛的刻纸艺术家和作者面临着刻纸艺术美创造的新课题。从传统民间剪纸中汲取艺术美创造的有益营养,固然是可行的,却远远不够。金坛刻纸要反映丰富的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意识,则更需要艺术的革新胆识和辛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