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铁马雄姿舞忠魂
岳飞抗金的事迹是两宋交替时代最壮烈的历史篇章。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问世后,给这段史实增添了浓重的传奇色彩,其通俗化、大众化的叙事角度,很适宜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例如陈丹旭的《连环图画岳传》。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推出了15册的《说岳全传》,很受读者欢迎;80年代初对其封面进行细微调整后再版,并多次重印,成为同一题材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连环画。
人美版《说岳全传》的创作者,大多数是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的老画家。其中包括解放前就成名的汪玉山、严绍唐、赵三岛等人,还有连环画泰斗朱润斋之子朱光玉。他们的作品承袭了民国版连环画的某些特点,线条质朴简练,人物造型较少修饰,画面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从戏曲舞台上借鉴来的动作或装束。
相比之下,陈光镒和马英合作的《岳云》就显得非常考究。陈光镒是享誉上海滩的“连环画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后一改其滑稽、夸张的创作路线,呈现出严谨的写实风格。《岳云》中的线条,细腻精准,婉转飘逸。人物的装束在与其他分册一致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第144页岳飞升帐问责岳云的画面,众将领的头盔、甲胄样式各异,无一重复,连无名无姓的军政司都自成特色。番兵番将的造型也突破了皮帽长袍的简单模式,借鉴了满族(女真后裔)服饰的特点,给读者造成一种历史的引申和联想。《岳云》留给读者最突出的印象,还是那些马上厮杀的激烈画面。
人物的一招一式不做任何夸张,但每个动作中都饱含着力度和情绪。读者甚至可以感受到双方兵器瞬间撞击而产生的震荡。战马的姿态比人物更富于动感,鬃尾飘扬、四蹄腾空的造型,宛如解锁之蛟龙,往来奔突之势,尽显其雄健风骨,连目光中的机敏与惊栗都捕捉得精细到位。
画家巧妙地利用两匹马的位置关系来制造声势,岳云击毙张兆奴的画面,两匹马的走势形成两道交叉的弧线,岳云以千钧压顶之势和闪电般的速度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岳云锤击金蝉子的画面,双马并行,一匹疾驰,一匹腾跃,岳云俯身从侧面出击,速度同样很快,但强调的是以巧取胜(见图一)。
一般而言,旧版连环画长于叙事,不大注重人物的塑造。陈光镒在把旧版连环画的优势发挥至极的同时,也赋予人物动人的光彩。作品中岳云超凡的天赋、果敢的性格,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反复历练,从奋起保卫家园时的小试牛刀直至阵前解围成就大功,一个英气勃发的少年勇士呼之欲出。
故事在一种欢快、酣畅、乐观的氛围中演进,令读者倍感振奋。如果说《岳云》是在连环画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创新,那么,陈惠冠的《牛头山》无疑是十五册作品中最具创新意识与时代特色的一部。陈惠冠是对新中国连环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画家,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室主任、中国版协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和《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副主编等职。虽然繁重的美术编审工作占用了他个人的创作精力,但他还是为读者贡献了不少优秀作品。在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中获奖的《黄河飞渡》是他的代表作。
他在《说岳全传》的作者群中是最年轻的一位,创作《牛头山》时,只有20多岁,但功底扎实,绘画语言也相当成熟。《牛头山》的写实效果更加突出,与旧版连环画进一步拉开了距离。线条清丽洒脱,人物矫健英武,总体画风劲秀清爽。陈惠冠在多处使用了国画技法来表现背景,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和高耸陡峭的牛头山,都大胆留白,极力拓宽读者的感知空间,构图比其他分册具有更大的伸缩性。
张邦昌告密时的画面,大面积的竹林把读者的视线集中到两个耳语之人身上;高宗君臣翻墙而走的画面,竹林呈稀疏的帘状排布,君臣七人的关系组合极见章法,翻墙的动作既生动又饶有趣味。其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已经超越了章回体演义小说的表现力。
《牛头山》塑造了两个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高宠是典型的孤胆英雄,一出场就显得特立独行。枪挑铁滑车的一组画面,神勇无敌,锐不可当,却因战马力竭而为国捐躯,把悲壮的气氛推向高潮。牛皋的形象比高宠更鲜活丰满,作为全篇穿针引线的人物,他虽然武艺平平,却凭借着性格中的豪爽、率真和关键时刻的机智、勇猛,处处化险为夷。
他以使臣的身份去金营下战书,不但全功而返,而且不辱使命、不失国威,还能在垂饵虎口的境地中向对方讨得酒喝,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陈惠冠精确地刻画出牛皋在身着文官装束时肢体上的不适应和内心的坦荡,开始时还有些装模作样,后来渐渐找到感觉,昂首阔步,器宇轩昂,其凛然之气正是对入侵者的无情蔑视(见图二)。
牛皋不仅仅是一个滑稽可爱的“福将”,也表现出重情重义的本色,他在见到高宠殉国后冒死夺尸、悲痛昏厥的情节更是催人泪下。《说岳全传》正是通过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英雄,以众星捧月的笔法,烘托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