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孙克弘《竹菊图》
中国画分山水、人物、花鸟三科,以花鸟系统最为庞杂。花鸟画所绘内容可以囊括空中、地上、水下所有的动物、植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东西,如树、石、坡岸等。但这一体系的画谱往往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开篇,这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是它们的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关于它们的诗文书画作品很多,且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其次是它们的精神境界高尚。“四君子”具有坚韧不拔、野逸修善、脱略尘俗之概,令人佩服。许多仁人志士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守定坚贞不渝的情操,弘扬正气而击退浊流。再次,它们的笔墨造型独特。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写”的笔法。对此,赵孟頫、柯九思等人多有论及。作画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而是在儒、释、道哲学理念统帅下智性、诗性挥洒的表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若工具不废、传统不失,亦不朽也。凡习花鸟画者,无不是先学梅、兰、竹、菊,以谙笔性及墨法。
五代时,徐、黄两派的出现标志着花鸟画的成熟。其中徐熙所创野逸派应为张扬个性之先导。后来,大文豪、大艺术家苏子瞻倡导文人写意画。元、明之后的绘事文人无不承其志而继其风骨,注重笔墨,与黄家富贵体分庭抗礼。其实,工、写两大画派不一定非要截然对立。画家要善于补益,如孙克弘即工、写兼擅。其画既有精细的一面,又有粗简一格,以雅健、古淡之风立于明代画坛之上。
孙克弘《竹菊图》
孙克弘(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以父孙承恩为明世宗礼部尚书而得荫入仕,官至汉阳知府。天资高敏,笃意书画,晚年尤甚。书学宋克,兼工隶、篆,上追秦汉,心仪古法。亦工山水画,画水学马远,得峻峭之笔;画云山学米芾,得排点(墨、石色)手法。花鸟画宗徐熙、赵昌,后师沈周、陆治;画竹仿文同,画兰学郑思肖,皆清新雅逸。时写仙释人物,兼取梁楷之率意与赵子昂的朱衣施色等,纵横点缀,咸有所本。善用枯涩之笔写枝干、勾花,用墨、用色以古淡为胜,形成自家风格。所居东郭草堂,列名迹于秋琳阁,盘礴觞咏,客至如归。传世作品有《新枝四季花卉图》、《岁朝清供图》、《玉堂兰石图》、《山茶水仙图》、《菊石修竹图》、《寒山拾得图》、《瓶菊图》、《雨景山水图》等。著有《雪堂日抄》、《古今石刻碑目》、《兰亭帖目》等。
这里赏析的《竹菊图》(见左图),为孙克弘万历三十六年(1608)所作。此作为纸本设色,纵120.9厘米,横30.3厘米,左上侧有行草书题款,题款右侧盖印两枚,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作以太湖石为中心,前后有竹、菊、兰簇拥掩映,下有一组灵芝生于小石边。画面结构丰富但不拥塞。此图写竹采用双勾法。此前人们画竹多为勾填法和墨笔直写法,“湖州派”画竹还分正、反两面。孙克弘画竹空勾不着色,以空为实,借地为竹,用灰墨画出的石面做衬托,使画面形成前虚后实、前浅后深的效果。竹叶用笔挺拔爽健,片片似匕首。中景太湖石曲折剔透,以大笔灰墨涂成,勾皴概括,不会让人感觉喧宾夺主。太湖石边缘点重墨为苔,既破其板,又廓清了轮廓。菊花先勾花头,干后染以朱磦,再以花青调淡墨点拓叶片,略作勾勒。石隙及左下侧画一丛勃发的秋蕙(属兰科)及几茎幽花。秋蕙先以重墨、中侧锋并用撇出长短叶,柔中带刚,颇有韧劲儿和脱逸之势,复以赭墨调和,绘出盛开的花头,花朵的方向、聚散、藏露、疏密皆不同,继以同色写花茎与花柄,待半干后以重墨点蕊,用笔如草书的“下”字法,跳跃灵动,突出“写”的笔意。
画幅最下端是一组灵芝,生于碎石畔,灵根入地,右倚斜坡,先勾后染,势若卷云出岫。灵芝所染赭石与兰、菊用色形成呼应。画面总体淡雅古朴、风骨不俗,是画家从容、闲适、野逸、旷达心境的折射。
孙克弘身在官场,多少会受院体工丽画派的影响。这从他用笔、设色、造型都很考究就可以看出来。徐熙离开宫院,走向大自然的超逸做派,对孙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最后选择了退耕砚田。孙克弘绘画旁参吴门画风,能题诗、擅画竹,格调处于朝、野之间。
虽说他尚乏极工致或大写意的作品传世,但其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足以让他的画名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