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粗犷但不粗野
看惯了太多千人一面的形式。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省书法家戴武的书法之时,不得不钦服他在时风中的理性。
也许因为早年成名的戴武印名胜于书名,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他书法的关注。“其实多年来我对书法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戴武在电话中对我如是说。我想也是,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有今天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戴武书法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最适合表现自我情性,又能独树一帜的切入点。
戴武书法
当今书坛,习书者众,然深知书学者少之又少,许多人只是流于技术层面的跟风一族。而戴武宁可放弃讨好时人的时代流风,而去苦苦追寻古典精神的心灵皈依。他的篆书取法跨越周秦汉魏,略掺以金农、来楚生的笔法,又汲取所擅长的篆刻语言的构成形式,所作雄强高古,诡异灵动,融篆、隶于一体,与其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戴武认为,学习书法要从传统经典中撷取营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书法家,戴武把目光投向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他追根溯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道家正气》条幅(见附图左者)是他北魏墓志风格的作品。此作遵循书体发展的流变轨迹,以篆、隶的原生笔法还原楷书萌芽时期的书写意识,追求魏碑书法苍雄古拙、意态奇肆的正大意象。戴武用笔爽利诡异,故作品往往给人以雄强奇伟之感。其行笔往往左撇势顺气长,心随笔转,意随笔生,从中可窥《龙门二十品》中《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北海王元祥造像题记》的影子。
戴武书法
北宋晁补之曾说:“学书在法而妙在人。……法可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所以说那些过于拿古人之法来约束自己而不能入古出新的人是不配当书法家的,因为书法是“师心不蹈迹”的艺术。正是为了加深对传统书学的理解,戴武将魏晋残纸、唐人写经、简牍版本之妙均一一吸收。而他并没有一味沉迷于历史深处而流连忘返。如他的草书《北阕临丹水》(附图右者为作品局部)风格介于今古之间,奔放粗犷中暗合法度,而一些细节又见其匠心。他通过笔画的交织,让各字大小错落、顾盼生趣;又通过灵动的线条,将浓淡枯湿、曲直方圆等诸多因素贯穿在一起,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构成。
赏析戴武的书法近作,我惊奇地发现,其作品风格在不断蜕变。在深厚的传统书法基础上,他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情感与技巧和对人生的诠释,全部融会于他深爱的艺术创作之中。他在心灵的震荡中展现着艺术的魅力。
戴武是一个有志于书法的默默耕耘者。
尽管他早已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为人依然是那么朴实谦和,其情怀依然是那么古雅简淡。
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书法为何会粗犷而不粗野,有别于当前许多取法写经或北碑之类的“流行书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