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伏牛山写生感想
其实,15年前,我就曾在伏牛山中写生。那时,我还在山里办着厂子,闲暇之时,常带上笔墨,拉着朋友,在周围的小山村里转悠,品农家饭,交农家友,感受潮河河畔淳朴的农家风情。那时是纯为休闲、纯为爱好,于是便很轻松。15年后再去伏牛山就不同了。我是为了体验、为了写生、为了创作、为了积累素材,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列车驶入洛阳地界,天光已然大亮。看着铁道两边黄土地上萌动的春意,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人还未下车,就有那么几句诗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又沐故乡二月风,李白柳绿桃竞红。洛神含笑烟雨里,前尘往事一梦中。”
图为鸣泉伏牛山写生作品
下了火车,当地朋友早给我做了安排,不但全程陪同,还找了一个向导。向导带着我们在伏牛山中来回转悠,那真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一天一个方向,专拣僻远的小山村走。一天下来,向导就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了,还忍不住嘟囔道:“要说你们这些画画的可真是怪啊,放着这么多大好的新农村不去,却专门往穷乡僻壤里钻,见到那些老墙旧屋,还一个劲儿地叫好。这要是往前推上几十年,非得好好查查你们的家庭出身和阶级成分不可!”
图为鸣泉伏牛山写生作品
可是,山里的感觉就是好啊!休息了一冬的大山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喘口粗气,便如苍龙吐雨一般把整座大山都云遮雾罩起来。山上的桃花在这白纱帐里大片大片地盛开着。没有人修剪,它们比桃园中的那些“兄弟姐妹”自由自在多了,枝繁叶茂,横七竖八,左冲右突,爱怎么长就怎么长。也许就是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天公也执笔在这山中纵横恣肆、顺涂逆抹、任性皴擦、随意点染,于是连翘黄了、柳丝绿了、李花粉了,偌大一个画面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是那样自然、活泼、生动。山间小溪浅吟低唱着,还不时有鸡鸭鹅、猪牛羊也加入到这春天的大合唱中,使得伏牛山中的这天籁越发音色优美、袅袅绕梁了……
山沟沟里的人们的日子几乎还是原生态的。虽然受苦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但山里人却因此把他们质朴、厚道的传统美德及原汁原味的中原人家的民风民俗都保存下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这大山,需要改造、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很多,山民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条件等问题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看这大山,就感觉这天地造化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么值得敬佩!山民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是那么难能可贵,那么让人感动。几缕炊烟、几声鸡鸣、几间老屋、几只狗跳、几样粗茶淡饭、几句暖人话语,便让人倍感亲切、倍感轻松!
在大山深处一个叫瓜沟的村子里,有株老树,看样子得超过百岁了。一泓清溪,十多户人家,百十棵绿树,大片灿如朝霞的桃花,让我们着迷了整整一个下午。更令人着迷的还是这山里人家的热情和淳厚。我一个人在村口一户人家中画老屋,几个朋友作陪,眼看日落西山,薄暮初上,只得收拾东西返回,没想到这家的老太太已经悄悄生火烧好了鸡蛋茶,还放了红糖,每人一碗,每碗三四个鸡蛋,热腾腾地捧在了我们面前。那一刻,我感动得几乎落泪!我知道,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每当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便烧鸡蛋茶待客,再穷的人家,哪怕去借也要依此礼行事——这就是伏牛山里人,这就是河南人!喝完鸡蛋茶,我们实在过意不去,临别时塞给老太太50元钱,但老太太死活不要,生拉硬拽地要还给我们,甚至踮着小脚,一直追到村外,硬是把钱塞回到我们的口袋里。她的身后,她那还没有上学的小孙子跟在后面,目睹了这一切。恐怕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有那么一年春天,有那么一帮莫名其妙的城里人,喝掉了他奶奶烧的一锅平时连他都喝不上的鸡蛋茶,而他奶奶还拼命拒收城里人的钱……
这一切,我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伏牛山写生结束后,回城途中,我在弯弯的山道上偶然发现了一株百年老皂角树,树根一半在泥土里,一半裸露在悬崖边,树身中空,一个可容纳一个成人的树洞贯通了树干,但是,它枝繁叶茂、气势如虹!在这百年的求存历程中,它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却在没有任何人为呵护、关照的情况下成就了今天的凄美、壮美,而且依旧不求关爱、不求欣赏,一任凄风苦雨、冰雪霜冻加身,只是铮铮挺立于这大山深处的天地之间。与它相比,我们所经历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两图为鸣泉伏牛山写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