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英年早逝的书法家—吴增毓
吴增毓,字颂义,后以字行,1935年病逝于其故乡江苏江阴,享年45岁,乃英年早逝。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自盛唐起,江阴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黄田港时还赋诗赞曰:“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经济的昌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小小江阴,文化名人不断涌现,古有徐霞客,今有刘半农。
去年秋天,我前往江阴,为了寻访吴颂义的踪迹。对苏南的传统文化,我一以贯之地保持着一种敬畏心理。姑且不论上古与中古,仅从明清开始,我们就可以看见不少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和文化篇章。吴颂义就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他狂狷的性格,不向利益集团妥协的心态,加之中年辞世,导致了他在苏南——或者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舞台上的落寞。
图为吴颂义书作局部。释文:乐考。《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是故审乐以知政。”
盖言乐之正哇,有关于时之理乱也。三代以后,号为历年多、施泽久,而民安乐之者……
算是有幸吧,在江阴、上海等地,我几乎拜观了吴颂义全部的书法作品,其中有小楷、行书、隶书、草书,诚可谓“四体皆能”。但是,最能代表吴颂义书法创作成就的还是章草。我所看到的一本章草册,是吴颂义37岁时的作品,用笔劲利,结构严谨,感情充沛,墨色清润,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
1935年,吴颂义离开人世。1937年,日军占领江阴,吴颂义的大哥吴汀鹭的宅院被日军占据,作为日军驻澄司令部(江阴简称澄)。抗战胜利后,此宅院又被国民党军队占有。1947年底,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在此设立。解放战争后期,我地下党在江阴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之时,成功策划了江阴要塞国民党官兵起义,为中国人民解放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关于吴颂义书法创作的详细资料及其创作的诸多书法作品多散失被毁了。有关他的一切,只能依据其嫡孙、作家吴正的回忆,再就是他所留下的寥寥可数的墨迹。
吴颂义接受了严格的书法训练。从《吴颂义章草书〈文献通考〉自序选》中可以看出,吴颂义习章草,写章草,严格遵循着书法的艺术规律,或者说是章草的艺术规律。
对章草,书法史上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即“汉兴而有草书”。章草始创于西汉,发展兴盛于东汉、西晋。也就是说,汉隶开创之时,草写的隶书即已出现。书写者为求简便,对隶书删繁就简,形成了汉字书写的新样式。后经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的整理,趋于系统和完整,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中一种独立的书体——章草。在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竹木简牍可为此证明。章草名称的由来,也让我们煞费苦心。有人说,汉章帝时用于章奏,故称“章程书”;又有人说,汉章帝爱此书体,书写样式由章帝所制,故而得名。不过,章草是区别于今草的命名,既符合事实,也被大家普遍接受。
章草书家大多名不见经传,传世章草代表书家仅有西汉黄门令史游,东汉张芝、杜度和崔瑗、崔 父子,还有三国吴皇象,西晋索靖等为数不多的书法精英。章草在隶书的格局之内,又以独特的书写方法打破了隶书的严谨法度。章草的最后一笔沿袭着隶书末笔的波磔,但书写节奏、用笔方式轻松自由,与隶书书写拉开了距离。章草的整齐与疏朗、大小与轻重有致,仪态雍容,浑厚华滋。
吴颂义书写章草切中肯綮,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突破口。民国时期,习章草并取得较突出艺术成绩者不在少数。不过,在仔细研读了吴颂义的章草作品后,我们就会被他领悟章草的禅心和高超的创作能力所倾倒:第一,吴颂义不在波磔上作文章。一些习章草者,为夸大章草为隶书草写的特点,把波磔加粗加黑,打乱了字体的平衡。第二,吴颂义坚持章草是草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来不生硬造字,严格遵守草法,把章草纳入科学的轨道,可谓字字有来历。第三,吴颂义将感觉和技巧结合起来,在感觉中发挥技巧的作用,尽量强化字迹的情感要素。在此基础上,吴颂义以章草书写《文献通考》,数万字无一笔懈怠,体现了他对一部历史学著作的熟悉,也体现了他高超的书写能力。
这一点,对当代书法领域中的学习与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透过吴颂义沉寂多年的墨迹,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以及一个人对世事的无奈、对书法艺术执著的热爱。在江阴寻访过吴颂义的书法创作经历,我才知道,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看重。他承继父业,在江阴悬壶济世,每遇贫者,都免费问诊,送药予人。但是,如果想得到他的墨迹,则需要按润格付酬。在他看来,肉身是短暂的存在,而自己的字可以占据历史的空间,形成崭新的价值。也许,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言”、“立德”的精神写照。(左图为吴颂义书作局部。释文:乐考。《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是故审乐以知政。”盖言乐之正哇,有关于时之理乱也。三代以后,号为历年多、施泽久,而民安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