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阿老的工作
阿老,原名老宪洪,广东顺德人,1920年生,1938年高中毕业后即赴香港,任岭英中学美术教员。1939年,他就读于上海之江大学教育系,1942年到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江淮大学学习,翌年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宣传部科员。1946年调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任美术组组长,从事书籍的装帧设计工作,兼画插图、年画等,直至1949年调到北京,曾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副院长。正因为这样,所以,要说阿老在战争年代的美术活动,就得从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美术组谈起……
编辑部当时定期出版一份深受欢迎的期刊《新华文摘》。在那时,出版这种类型的杂志,可说是一种创举。美术组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封面,以配合杂志的出版。为了培养新人,阿老特意安排美术组成员王文彬(后来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壁画学会顾问。他是我的义兄,本文内容都是得自于他的讲述)去完成。这项任务技术性很强。让王文彬用炭笔画领袖像,他能胜任;让他设计封面的小草图,这也不难;但要让他画出合格的可以付印的正稿,他就不行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封面上用的美术字,既要求规范,又要与成品尺寸相等:石印要依靠这稿子描药纸,铅印又要按它刻木刻。这些,王文彬全不会。为此,阿老就让王文彬着重练习美术字,而且一字一字地为其讲解、示范、修改,还从资料组借来许多上海书店出版的书,让王文彬以此为范本,仔细临摹。经过阿老的耐心指导,王文彬终于能够逐步分担一些繁重的封面设计工作了。这样,在阿老的领导下,美术组顺利完成了《新华文摘》的封面设计以及其第一卷合订本的装帧设计(见图一)。1990年,“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文化史料展”在北京举行,《新华文摘》第一卷合订本还是展品之一,并广受瞩目。
不久,编辑部又创办了一份可供农民阅读的通俗性综合刊物,图文并茂,且每期附一张四开大小并可供张贴的画报。刊物定名为“文化翻身”,由王若望主编。《文化翻身》的创办更加重了美术组的任务,大家不但要更多地搞封面、画插图,还要画连环画、年画。在当时,争取外来画稿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都积极投入,既忙于眼前的工作,又忙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绘画技能。《文化翻身》持续出版了一年半,发表了美术组创作的很多有意义的作品,比如阿老的《积肥新发明》、《将军十光》,孙新的《李仙洲入鲁》,王文彬的讽刺蒋介石军队的连环漫画《郝鹏举数变》、《蒋军成了三足蟹》和配合土改的漫画《我们不要这样的干部》以及批判农村落后习俗的诗画《小女婿》。除了这些,美术组还配合当时的形势,组织演出了《兄妹开荒》和《白毛女》,导演都是阿老。
后来,有不少群众反映,他们迫切需要新年画、新灶马的出版。阿老对此十分重视。在他的鼓励下,全美术组的同志都积极响应。阿老动员王文彬,希望他画一张“胖娃娃”年画,并表示自己全力设计新灶马。随后,王文彬以“胖娃娃”为主线,画成春、夏、秋、冬四条屏,定名为“解放区儿童四季”。与此同时,阿老则在忙活新灶马的设计。他把毛主席像画在正中,左右对称的是手举丰收庄稼的男女农民,下面保留了旧灶马上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及绝不可少的二十四节气表,装饰意味很浓。1948年,为配合形势,适应群众需要,王文彬又创作了年画《生产支前》,并充分利用石印的优长,采用四色套印,出版后大获好评,不但在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美展上展出,并于同年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刊出,后来还被前苏联《星火》画报刊用。
其实,阿老原来虽然当过一年的美术教员,但真正下工夫搞绘画还是在参加新四军之后。经过努力,他在写生和创作能力上,尤其是速写、默写方面技艺非凡,造型基础扎实,擅长在瞬间捕捉、表现对象的生动神态。1946年夏,编辑部的壁报上张贴了他的一幅《猜猜看》(见图二),观者无不捧腹,因为其中的人物都是大家天天能看到的。阿老当时以默写的方法,直接在纸上画出,却个个神似。这张随意之作,被有心人保存至今,已成珍宝。
为了培养新的美术力量,美术组吸收了许多来自各地的青年人,这个培养重任自然就落到了阿老的肩上。阿老一面教他们写好正规的美术字和简单的设计常识,逐步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一面参考前苏联出版物中的各种斯大林像,用泥塑成与真人等大的头像,刷上粉,制成“土石膏”教具(见图三),辅导青年人进行素描练习。有写生能力的干部也和大家一起,每天进行“雷打不动”的农民形象速写,或互相做模特,练习速写基本功。这其中,两个人练得尤其努力:一个是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素描的被称为“农民画家”的任迁乔,按部就班,画得十分仔细;一个是15岁的小姑娘单应桂,很积极,非常努力。王文彬以前在“琴岛画会”搞过素描和写生,就一面协助阿老辅导基础差的同志,一面抓机会画了不少写生稿,比如《阿老在工作》(见图四)、《阿老在画毛主席像》、《单应桂在学画素描》等。
1949年,为了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大军渡江后宣传工作的需要,美术组的大批同志都离开了山东,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阿老也离开了自己为之付出了极大心血的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美术组,前往北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