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书画作品:翁同龢《松禅真意》图

时间:2021-10-31 13:45:15 来源:

翁同龢《松禅真意》图

上海大众——苏州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有吴昌硕题翁同龢《松禅真意》图卷一件(见下图)。披览图卷中之画迹及其题识、钤印可知,此图卷画迹为翁同龢“丁丑(光绪三年,公元1877)七月”手临其乡前辈吴历《兴福感旧图》画迹及其题识。因图卷内容有关吾吴(苏州)人文史迹,遂引发了我对翁氏这件画迹的相关背景考察、探究的兴趣。在此将考察的内容缕述如下,亦可作为对《图卷》的解读。

翁同龢《松禅真意》图,系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132厘米

翁同龢《松禅真意》图,系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132厘米。画自右起写丘坡上杂树交柯,坡下院墙内禅堂僧舍数楹,禅堂后有老松丛竹。又院中禅堂前有“唐幢”一座,盖以征此处为佛地僧舍也。画笔疏简,敷色淡雅,而意境清幽。画左有临吴历书题曰:

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庚戌清和,游于燕蓟,往往南传方外书信,意甚殷殷。辛亥秋冬,将欲赋归,意谓同此岁寒冰雪,而未及渡淮,闻默公已挂履峰头,痛可言哉。自惭浪迹,有负同心,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訾笔陨涕而已。(题诗从略)桃溪居士吴子历。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钤“叔平”、“同龢私印”朱白两印记)

同纸又书题:

丁丑七月有携此卷来者,见之惊喜,曰:此救虎阁中物也。价昂不能得,剪灯临之,并系短句:“齐女山头劫火红,殿门零落讲堂空。渔山三绝诗书画,犹使人间说默公。”;“二百年来有后生,庙堂拜疏乞归耕。尖风凉雨秋如此,谁识挑灯作画情?”是月三日翁同龢 题记(钤“同龢私印”白文印记)

读翁氏临“桃溪居士吴子历”原题,及其题记,便可知翁氏所临的底本应是吴历《兴福感旧图》。故有必要先将吴历《兴福感旧图》及其相关人事作一简要的介绍。

画家吴历少时受经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学琴于陈岷,学画于王鉴、王时敏。31岁遭丧母亡妻之痛,心好佛教,与兴福寺僧默容相契,康熙十一年(1672)默容圆寂后,趋向天主教,教名西满。曾赴澳门加入耶稣会为修士,旋升为司铎。后回到嘉定、上海传教30年。吴历具诗画之才,有《墨井诗钞》传世。其画得王时敏正传,又能博取前人。擅画山水,笔墨拙朴苍润,气韵沉厚,自成一格,被称为清初六大家之一。

《兴福感旧图》系吴历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所作,时年43岁。此图是他为怀念亡友默容而作。有关作者与默容的关系,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中《墨井道人山水册》有《赠默容山水册(共十页)》,其末幅所记吴历自跋略谓:“吾禅友默容从余绘事,有志于诗学,使其早得三昧,当以弘秀名闻,不幸挂履高岩,其命矣夫!予年来每过兴福,辄为陨涕。”从中可知默容(按:生年无考,圆寂于康熙十一年壬子,公元1672年。见《吴历年谱》)为常熟兴福寺僧人,曾从吴历学画,亦能诗。因此,读图上题识,其中概述二人的交情,真可谓情深意切。作者由于“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遂借描绘兴福寺小景来寄托对亡友的哀思。所写寺院外丘坡上杂树丛生,院墙内禅堂、孤松、白鹤,而禅堂内人去室空,满目凄清。所画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院墙增添了画面的纵深感,丘坡山石勾皴并以青绿敷色,以表现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兼取宋、元画法又显得别具一格。此图系绢本,设色,纵36.3厘米,横85厘米。曾经文物收藏家张伯驹递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有关翁同龢临吴历《兴福感旧图》的时间、地点及其缘起,在《翁同龢日记》中有所记载:“光绪三年丁丑……七月朔晴,溽暑不可支,入夜尤热。召见于养心殿西暖阁,首问功课,具陈近来不能着力,谕令仍从严,委任奖励之词不敢悉记。次及各省水旱,因力言吴中风灾,并陈回籍修墓,欲乞假而未敢也。垂谕肫挚,并以五十日为期,叩头而出。……晚小雨,夜仍雨。见吴渔山画卷,乃为兴福默公化去而作,价昂不能收也。初二晴,大风颇凉,萧然秋意矣。……发兴临渔山画,虽未得仿佛,形模颇具。初三晴。……题所作画,成二诗,闲无一事,可笑也。”从中可知,翁临《兴福感旧图》的时间为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七月初二(8月10日),地点在京师。由于当时正值家乡吴中(台)风灾,故有意回乡修墓,但又不敢告假。幸亏蒙圣驾的真诚体恤,准假五十天,才有了他回乡修墓之行。而翁临写《兴福感旧图》的缘起,即因“此救虎阁中物也。价昂不能得,剪灯临之”。有关翁之所以对吴历《兴福感旧图》产生兴趣,答案便可从所谓“此救虎阁中物也”,和“并系短句”两首七绝中去了解。

先说“救虎阁”,在常熟兴福寺(破山寺)内有一殿阁名曰“救虎阁”,相传由梁高僧彦偁为虎拔箭疗伤,劝猎户不杀生的故事而得名(见《宋高僧传》)。此阁(寺)历宋、元、明至清初,屡有兴废,以致翁氏有“殿门零落讲堂空”的感叹。幸亏吴渔山先生留下了《兴福感旧图》,才使人们还会道及那零落的山门、寺僧,并又念及乡前贤的厚谊。后生如我当见到了吴渔山先生画卷,就临摹取其大致,意为家乡名胜古迹增添一段故事。这也便是吴昌硕会在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五月松禅老人翁同龢辞世的同年“嘉平”(腊月岁末),以篆书来题写“松禅真意”四字的原委。

至于吴昌硕题写引首中的上款“忍华仁兄大人”之“忍华”,翁姓。当代诗人、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存》中有《为表兄翁忍华题陶云伯邹巷古藤图》。因钱仲联的祖母翁端恩,字璇华,乃翁同龢之姊,故翁同龢系钱仲联的舅祖。“表兄翁忍华”当系常熟翁氏之后;“陶云伯”即现代画家陶声甫(1905—1975,江苏常熟人。早年曾加入上海中国画会,抗战起以卖画为生。画工山水、花鸟,画笔精妙,兼擅鉴赏,有“常熟吴湖帆”之誉。解放后曾任职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绣品画稿设计工作)。因这些也可为了解《〈松禅真意〉图》卷的流传递藏经过提供参考,遂附识及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