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798艺术区火爆走向萧条
正在装修中的佩斯画廊
798最初是北京的一个无线电器材厂,建筑多为东德的包豪斯风格。从2002年开始,这里被一群寻找大工作室的艺术家们发现,他们开始聚集于此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浓厚的艺术家气息随后吸引了近200家中外画廊来此,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艺术家们把这里变成最热门的当代艺术市场。
然而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个火热的艺术区再度被海内外媒体关注,此次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它曾经的火爆,而是“一片萧条”,甚至有报道认为这里“已经关闭了1/4的画廊和工作室”。同样有意味的是,许多城市,从去年纷纷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创意产业区”,在建构产业区的时候,负责人都去过798艺术区做过详尽的考察。如果798都“不行了”,那么,这些以798为“山寨”模板的“创意产业区”还有继续建构的必要吗?可是仔细观察,798真的“不行”了吗?
画廊不好干了
据今年1月最新公布的《2009年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显示,当代艺术品已不再是中国富豪收藏的首选,可保值的手表和珠宝更受他们青睐。在随后的海内外各大拍卖行的春季拍卖中,曾经被炒至天价的当代艺术品纷纷流拍,有的成交价只达到了前些年最高纪录的1/10。这里面当然有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来自于对当代艺术“粗制滥造”的质疑。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画廊业震动,这之前,面对一天比一天高的房租,即使几个月不开张,画廊的老板也不会着急,“卖不出去更好,或许明年这些作品的价值又翻了几倍。”就像是股市暴涨时没人去关心印花税一样,但是一旦“熊市”来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贪婪与恐惧,股市的真理在当代艺术品市场里重新现身。在计算着自己存货价值的同时,高额的房租开始被重新计算,于是,许多画廊开始退出了——就像大家在798看到的那样。
许多个性化的艺术商店出现在798
去年的这个时候,被列为“奥运观光区”的798空前繁荣,短短几个月里,商业空间比原先几乎增加了一倍,除了大大小小的画廊和开放式工作室,各种与当代艺术有关系或是没关系的时尚产品商店、咖啡店充斥着798的各个角落,因为在全世界的媒体上都有过这个“神奇的当代艺术区”的介绍,大量国外的客人,甚至是到北京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都会来这里逛逛。一时间,这里的人气暴涨,好像没有人对随之而来的淡季做好思想准备。在798里面,几乎能被开发的空间都被开发了。
一边发展一边改造
到了今年夏天,798里面仍然到处是闲逛的年轻人,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里面已经少了很多原先很有影响的画廊。北京最早的画廊——红门画廊关闭了在798艺术区的分画廊,曾经举办过很多次重量级展览的德国的空白空间画廊离开了这里,去年高调亮相、在开幕式展览中云集了国内所有当代艺术明星的美国佩斯画廊,开始了漫长的装修期——其实,在798里面,正在装修与改造的空间几乎随处可见,这让人想到刚刚发生的转租与改造。在这众多的转租与改造中,798也在慢慢完成着转型。“无论如何,经过这几年的媒体渲染,当代艺术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当代艺术的资讯也成为都市白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证明,无论价钱再跌到哪里去,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第一个回合,已经成功了。”资深策展人杨卫这样对记者讲。
“创意”不能倒退
当代艺术的普及效应更多地展现在其他城市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热心营造中。798艺术区的成功给了这些城市关于旧城区与老厂房改造许多直观经验。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798的咖啡馆与餐饮模式是很好复制的,而798的灵魂——那些画廊与工作室,却无法复制——除了北京,哪里还会有那么火热的当代艺术市场呢,除了北京,哪里还会吸引着这么多携家带口的漂流艺术家呢?如果以批判精神与自由生活态度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区被“山寨”成了一个个“民俗艺术区”,那么,“创意产业”的“创意”岂不成了一种倒退?
一辆用石头做的汽车雕塑,孤独地停靠在798的院落中。
经常去798的人,经常走走,就会发现798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一个是区域面积,原先的老厂房在不断地腾让,新的商业机构还在陆续进入,再有就是经营领域,几乎所有与时尚文化有关的商业,都在这里悄然出现。我们可以想象,“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会有多少商人在自发地对这里的未来商机苦思冥想,并付诸实践。
可以得出结论,798的成功,是“当代文化产业”的成功,但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成功。所以,在建构“山寨版798”的时候,在论证“创意产业”的时候,也应该多想想什么是“当代的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