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卿三彬:寂寞之后喜悦
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伟大时代,各种信息瞬间会尽收眼底。这是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个时代允许人们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只要你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但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浮躁、贪婪、浅薄、功利、钻营、忙于应酬、难以耐得住寂寞的时代。而只有耐得住寂寞、进行苦修的人才会获得成功。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获得者卿三彬,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的人。他可以算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书坛才俊。
卿三彬自四川成都远道至浙江温州求学,拜名师、访高友。其学书意志之坚,非有大志者不能及也。当代书风,在中国书协的展览风向标引导之下,虽已回归传统,然能深入、得法、得韵、得神采者不多。笔者从朋友处了解到,卿三彬遍临魏、晋、唐帖学众家,博学强记,敏于行,勤于思,书艺渐臻娴熟。他于《书谱》用功尤勤,手摹心追,学习成效从其不断获取全国书法大展专家组的赏识可以看出。
卿三彬书法
看卿三彬的获奖作品(右上二图均为作品局部),晋唐之风扑面而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既有王羲之的手札风骨,又有孙过庭的《书谱》韵味,同时又得颜真卿的厚重、浑穆气象,因笔生势,因势成形,一派天机,实为难得。自古以来,书法一直在提倡继承与创新。怎么继承、怎么创新,是一个恒久的艺术话题。“继”就是跟上传统,不丢失古法;“承”就是把文脉、法度传下去,不使之丢弃。“创”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时代发展的烙印;“新”就是既有古帖的血脉关系,又要有有别于传统的东西。
卿三彬书法
当代书坛经过二十年“书法热”和“流行书风”的横扫,今天已回归传统自觉和对书法经典的重新觉醒。这种回归,正暗合了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的“新世纪中国书法应该坚守的十六字精神: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我国艺术分类中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都被西方消解:小说、诗歌到现在还没获诺贝尔奖,建筑全盘西化,戏剧、音乐、舞蹈都在沿袭西方。但在书法方面,我们的原创没有被西化。某些人将书法一味西方化、现代化和民间化的企图是不正确的。
从这一届“兰亭奖”的获奖作品来看,魏晋书法及“二王”书风成为主流。作为占据当代书法半壁江山的行草书创作,在展览中几乎形成了一道“千军万马过魏晋”的风景线。
卿三彬的书法紧紧围绕着“二王”体系,用笔不仅提按、使转有度,而且干净利落。其结构古意盎然,构字方式中可感觉到一种意趣。其对古人气息的把握也很到位。学古人书法,得笔法、结构易,得气息难矣!因为没有对古代历史、文化乃至古人书写心态的一种共鸣和深刻理解及体会,则入古难,有新意更难。面对卿三彬的作品,笔者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像《书谱》?像王羲之的手札?都有。这种审美体验可能就来自我们日积月累对古代经典的认读。卿三彬的作品就给欣赏者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讲究精确到位,创作讲究有古法、有味道。体古人之笔、会古人之意、有时代之趣,这便是卿三彬书法临创的成功之处。“聪明的脑袋加上扎实的功夫”,这句话很适合书法的学习。“聪明的脑袋”是要让你知道怎么去学习经典,找到什么好的方法、好的捷径学习经典;“扎实的功夫”就是当你找到好的方法、好的捷径后,要举一反三,耐住寂寞,能下苦功夫、笨功夫。不苦练,你就不能轻松驾驭书法的笔法;不能驾驭笔法这个核心,你就不可能表达书法的气韵、风骨和神采。有的人提笔忘字或者提笔写错字,这是为什么?就是字法积累不够,古法储备不够。只有像习武那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你才能够接过古人的书法接力棒,从中受益。
既要有古人的笔法和结字,又要有一种古人的静穆气息,还要有这个时代的章法和笔墨情趣,这就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书法精品。卿三彬还很年轻,因为年轻就有了优势和资本。走进经典、守正创新是他书法创作的未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