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孙家潭的书法篆刻艺术
孙家潭 隶书扇面
孙家潭,1948年10月生于天津,别署:庆堂、明堂、大风堂。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古玺印收藏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员、天津文史馆员、天津印社社长。
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重要书展并获奖,近些年将书法、篆刻作品移植到紫砂壶与古砚上进行创作。近些年作品应邀参加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收藏展、中国篆刻艺术馆收藏展等。2008年篆刻作品搭载神舟七号参加“和平颂——神七飞天飞行艺术之旅”。出版物有《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孙家潭印存》、《庆堂铭壶》、《孙家潭艺踪》等十余种。
一、治石、书字
篆刻,是孙老师走出的第一步,其后又带动了他的书 法。他刻印出于传统,不拘泥古人。从其作品观察却能做到 风格多样又个性鲜明。形式上有古玺、封泥、秦印、汉印等 多种风格;从入印书体上真草隶篆四体皆有。单从篆体中又 可分为甲骨、金文、汉篆与鸟虫书等多种形式,有的文字、图形混合入印。说到篆刻不得不提到他的边款,即是在石头 的侧面的落款,有篆书、楷书、魏碑等书体,都十分精彩, 尤其是多字如心经全文,扬扬洒洒几百字一气呵成。
逃禅赏石原印
相思原印
万象更新原印
独自行原印
但求一颗金不换原印
厚德载物(附边款)
我们说书法篆刻家作品的风格很难做到多样性,而孙老 师则轻松驾驭,这些都显现了他深谙篆印之法,早年临摹秦 汉印打下的坚实基础。孙老师书法以篆书为主。早年临摹金 文《散氏盘》,得其厚重古茂。行书摹写《兰亭序》,其后 受杨鲁安先生影响,曾于甲骨文下过一番功夫。源于刻印, 他中年以后则以汉印篆体入书,通俗地说刻什么样的篆字写 什么样的书法,经过多年磨砺、探索,刀笔书刻间的相互转 换,使他的书法、印法形成了鲜明个人特点,走出自己的 路。其书法作品被国内多处碑林勒石或收藏。
孙家潭 拓片题跋 释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蓄藏古印、古砚
据孙老师说,上 世纪70年代末,曾于呼 和浩特杨鲁安先生家中 第一次看见古代玺印。 初学篆刻,杨鲁安先生 告诫,师法秦汉乃不二 法门。印人应当观察古 印、研究古印、临摹古 印、从中取法。遂后他 也几十年如一日,走上 艰辛的古玺印藏研之 路。他将古印的考证与 研究汇集成册,2009年 由西泠印社结集出版了 《大风堂古印举·孙家 潭藏古玺印杂记》,原 故宫博物院古玺印专家 叶其峰先生为其作序, 评价其“藏品珍稀,有 的属于孤品或新发现, 颇具史学价值”。吉林 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 院长、著名古文字学家 吴振武教授见到《大风 堂古印举》评价:“藏 研皆精,以致为佩。”
孙家潭 篆书 释文:日有憙,月有富,乐无事,宜酒食。
书中收录的战国双 觿钮孤品“王生□”、 汉代私印中目前仅见 的自铭称谓“段宣私 譣”,此印文字中“私 譣”自铭称谓为目前首 次发现,具有史学价 值。叶其峰先生、香港 中文大学古玺印馆专家 王人聪先生都为此印撰 写专文论述。藏品中有 汉代“夏骑”烙马巨 印,目前国内只有故宫 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拥 有。中古时期的以金代 三方纸币用“合同”类 官印,在藏品集中首次 披露,填补了国馆藏品 空缺。
孙家潭 行书
“藏”,储也。 孙老师在《大风堂古印 举》后记中说道:“收 藏就像平地掘井,井挖得深了就会有水,水会越聚越多……在父母为我取的名字中有‘潭’ 字,见《辞源》:其一,水深之处;其二,深邃;其三,浸潭,同 浸淫。收藏在于不断积累,研究在于浸淫其中。”我于孙老师府上多 次掌灯观印,感受颇多。人生百年,有缘触摸千年古印经典,穿越时 空,作为一个印人,难能有与古人相遇之感,心生震撼!
孙家潭 篆书 释文:吾厚吾德,吾用吾法。
古砚收藏并作铭,其用情最深,他说自己“白头多梦”。60岁开 始,10年来集藏古砚百余方。其种类有澄泥砚、端砚、歙砚、瓷砚、 玉砚、木砚、象牙砚等多种材质,多不凡珍品。早期的有中古宋元两 代,以明清以来的居多。他自己最喜欢的是明代砚,简约的线条,微 凹的墨池、沧桑的石皮……他常说:“一砚一古贤,抚石思古人。” 夜深时,案头上,灯光下,摩挲古砚让人浮想联翩。清代砚都以雕工 见长,名家制砚,老坑佳石,都展现了古代制砚人的工匠精神。
孙家潭 拓片题跋 释文:大富贵,乐未央,嘉气降,祚无穷。
三、理论研考
孙老师在《大风堂古印举》中介绍的藏品,都能举出其它同类 的藏处或出处。如“夏骑”烙马印相关知识的链接,举出目前国内 外5方烙马印的所藏之处。在谈到战国时期的二合玺时也列出相关 的四五方同类玺印。孙老师的古玺印研考文章都以所藏实物印作支 持,来阐明他的学术观点。中古时期的宋辽金元官私印品种丰富, 孤品、精品较多。他以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同类印作类比,使读者看 得更为全面。
孙家潭 篆书 释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孙老师《元代无边栏押印与黑成文书》刊于西泠印社95周年《国 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文章揭示了宋元时期无边栏押印的千古之 谜,文章中考证,此类押印是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因不善执毛笔,将 “签字”形式的文字刻入印章,以“钤印”代替签字画押,所以印蜕 是黑色,既然是“签字印”,印面则无须边框,从而形成一种印蜕为 “黑色无边栏押印”,为元代蒙古官员“达鲁花赤”所专用的印式。 相关一系列研考,诠释了元代这种特殊形制的押印成因。文章以个人 藏品及黑城出土的元代文书作支持,立论严谨,考证翔实。叶奇峰先 生在《大风堂古印举》序言中说:“这些见解独特,也是元押印研究 的新突破。”有关元代八思巴字押印,为公元1269年,元代国师八思 巴利用梵文创研的一种拼音文字,最早作为密文使用于贵族之间。这 类押印他解读出“记室”“市易”“记事”与“陇西郡审订记”等, 均得到专家的认同。在同时期的“文书印”“封缄印”“合同印”等 各类专用印的研考也都具有新观点。他撰文《金代三合同官印考》 《新发现夏骑烙马印及其它》《清初以来西藏地区的天铁藏印》等多 篇论文,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并收录论文集。
普及古印学知识。2004年《篆刻》杂志1-4期专题介绍孙老师的 古玺印收藏实物与研考文章。2008年《书法导报·篆刻版》曾开辟专 栏,连载其收藏的历代古玺印的解析文章。2015年《天津日报》“满 庭芳”设立“印缘”专栏,连载近50期,介绍他的古玺印收藏研究文 章。“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思接千载,我与古人对话”“亲见古 人经典”“物为主,身是客”,都是孙老师常说的话,这些都能体会 到他平素于古印的感悟与认知。
四、古砚、紫砂壶作铭
历史上古砚的发现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近现代,贯穿了整个 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砚,心之介,德之操,艺之媒也。相传最早的 砚铭为周武王所传:“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白。”
孙老师将书法、篆刻作品铭砚、铭紫砂壶,从形式到内容让人耳 目一新。古砚作铭是他所追求的,所谓“古”指的是他收集的砚台全部是老砚、旧砚,此为其一。早期为宋元,晚期的是清末到 民国。其二,孙老师刻的砚铭与古砚能做到浑然一体,所谓 “新刻如旧”,追求文物“修旧如旧”的沧桑感。表现形式 有书法、篆刻或仿汉瓦当等。
于此特别指出的是,有的砚铭是以篆刻组印形式表现, 将一组不同形式的印章排列在砚台的面上,以每方印文作连 读组合成铭文,这种形式的砚铭未见前人,为孙老师所先 行。以篆刻连句作铭,创新了传统砚铭格式而又颇具观赏 性。孙老师说:“古砚作铭,是我与古人合作,不能画蛇添 足,只能锦上添花。”他每一方古砚,做不到十分把握绝不 动手。
孙老师为紫砂壶作铭,致力于这种形式的创作已有10几 年时间,过手的壶铭有数千把。其表现形式同样多以篆书、 篆刻(瓦当)形式,有时也以画作铭。因为篆书、篆刻在日 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接触,孙老师作壶铭常以行草书的形式添 加释文,让人们得以欣赏。
2005年夏秋的一天,他突发奇想,带上几方收藏的古印 (吉语印、图形印)来到丁山,让做壶的师傅将古印按压在 泥片上并制成壶,然后他再在壶的提梁刻上汉瓦当祝词,就 这样,一把独具特色的古代玺印装点的紫砂壶铭应运而生。 既稀少,又独特,这种以钤押古印作壶铭装饰,也是他所首 创。自明末清初以来,西泠八家之一陈洪绶参与紫砂壶设计 并刻铭,就有了“壶以字贵,字随壶传”之说,书画家与壶 艺家的合作,提高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以“篆刻组印连句 作砚铭”或利用“古玺印作壶铭”是他开风气之先,想到 的、做到的都在他人之先。
现在,孙老师谢绝了不少社会活动,从他篆刻近作“孤 心近禅”“心齐云,独适安”看得出他愿意腾出时间,静心 做自己的事。当代印坛,我以为除了刻好印之外兼是一位古 玺印收藏家、鉴赏家的为数不多,而能兼善书法、篆刻、古 印古砚收藏、注重理论研究、自书自刻砚铭、壶铭,永不止 步的精神更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