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儿童艺术体验空间新探索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但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点,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对儿童来说也是一剂黄莲苦药,反之,有浓厚的兴趣,即使难懂的知识于他们来说也可能成为一针兴奋剂。穆塞尔说:“一次积极热情的感兴趣的练习比任何数量的机械的,不假思索的重复练习有意义得多。”美育工作应尽可能地建立在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冲动上,如果美育枯燥严肃,毫无激情,那么儿童美育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以培养和保持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为责任,浙江美术馆在如何更好地加深儿童美育这条路上也在不断探索着新模式。
读画师训练营
启发教育思路
观察“深”一点。根据儿童的实际水平,选择健康有益,有时代气息,形式新鲜的内容题材来激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能带着兴趣学会观察。浙江美术馆携手杭州市第二课堂,隆重推出第二课堂特别项目——小小读画师训练营,由浙江美术馆教育专员全程指导,带领小朋友在美术馆里读画看画,体验一段奇妙的艺术之旅。解读一幅画,使听者更明了画中含义,解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艺术知识,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让这份解读的乐趣和力量传递给小朋友们,使这些未来接班人可以体验艺术如何在口中传播。
儿童实验室
把握美育方向
玩得“多”一点。增加优秀艺术画作的欣赏,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思考和自由想象的能力,从感性和直观的角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美术世界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教育。ART-LAB“儿童实验室”每周六都会选取一个不同的主题,分别面向6-8周岁、8-12周岁的小观众,通过让孩子们体验多门类、多角度的艺术课程,综合提升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每周二至周四,则会开设面向2-6岁的低幼龄儿童体验活动,在启蒙阶段也能多维度受到美的熏陶。
儿童动手bar
唤醒艺术天性
动手“乱”一点。除了引导孩子学会欣赏美,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可以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思考和自由想象力,唤起孩子对周边环境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教育。2018年浙江美术馆开设新单元ART-LAB“动手bar”,与展览和馆藏相结合,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在浙江美术馆的儿童美术天地体验动手bar的乐趣。
浙江美术馆儿童实验室
创作“大胆”一点。有别于成人,孩子眼中的世界体现在纸笔上往往天马行空。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和创作。孩子可以按照画面的需求或根据自己的心情任意改变色彩,大胆的造型,从无中生有、可以张冠李戴、可以异想天开,还可以移花接木,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形象,每个孩子笔下的小鸟都是不同的,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造型不同的小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亦是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普及到美术馆的美育理念中去。每一年,浙江美术馆都会邀请八位5-12周岁的小小“艺术家”以驻地创作的形式进行开放的绘画实验,我们鼓励在其他公共场所不被鼓励的涂鸦和受制的表达欲,愿艺术细胞和灵感在此能够萌芽。
艺术家驻地创作
打造孩子们的艺术乐园
形式各样的主题乐园往往能轻易抓住孩子的心,将艺术创作和“乐园”相结合,在美术馆里为孩子们打造一方天地,就可以让孩子在欢欣雀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元素的熏陶。浙江美术馆每年都会邀请一两位艺术家,在美术馆的儿童美术天地进行驻地艺术创作,在2018年的六一儿童节,艺术家任倢驻地合作,以“一颗飞翔的种子”为主题将浙美的儿童天地打造一新。任倢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现在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此次她创作的空间作品《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向公众传达当代艺术中艺术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概念,利用日常软材料与易于掌握的拼贴、裁剪和缝纫方式,通过20天的工作,对儿童美术天地进行了整体改造。
创作结束后,将艺术家再度请到浙江美术馆,举办一场亲子工作坊,为小观众解读自己的艺术理念,并让孩子们利用日常软材料进行创作,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而美术又是表达艺术非常重要的工具。美育也是审美教育,它是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一种方式。儿童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官可以充分被调动,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和培养儿童兴趣的关键在于巧设环节避免单调,尽量使知识技能“活”起来。
通过美术馆的美育工作,让孩子们拥有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教育的本质,这也是我们探索与努力的方向。浙江美术馆在儿童艺术体验活动中亦感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更需要全社会的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