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不以审美为基础的收藏要不得
艺术品是特殊商品,离开艺术本身高谈阔论、盲目投入的商人,最后只能吞下自酿的苦酒。
各个艺术机构都在炒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画家,没有几个能炒出来,好画家如果能炒出来,那么瓜子厂老板最有资格做经纪人。有的美协画院有一官半职的人,自己炒自己的画,炒子女的画,唯怕位置下来后日子没现在好,提前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自己炒自己很是累人,有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自我膨胀、自说自话之嫌,但江湖上依然不缺如此能人。高明的炒手很难找到,所以自己炒自己吹些牛皮也无可厚非。
有的作品机构在做,做得不温不火、风花雪月似的,倒让人比较尊敬,这个圈毕竟不是娱乐圈、基金股市圈,不兴一夜暴富的。有人帮你炒,不管炒得香不香,省去你很多事,这便是福气,能保证生活,能提升学术地位,名利双收,何乐不为?人家炒总比自己炒上品位。炒艺术犹如炖汤,时间长慢慢炖这锅汤味道不会差,怕只怕急火攻心,食材再好也炖不出好汤。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手划艇88×117cm 布面油画 1877年美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家要取得社会化成功显然不是画家一个人的事,画家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却是一个人可以把握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就是要把画画好,画好了便提供了社会化的前提。画一般,整天急切关注着圈子里的是是非非、风起云涌,想找个机会混进去,就算你运气好混了进去,也只有出丑的份,还不如不要进去。好多画家画还没有画好,就眼红他人炒作后的成功;也有好多画家本来画得蛮好的,有一批说得过去的作品,自己又缺乏定力,一旦被机构绑架,再也没有好的作品出炉。这几十年,见过许多原本比较优秀的画家渐渐迷失了,主要还是在名利面前心态把握不住。
画家把握不住,和合作运作者的心态是有直接关系的。现在,凡是有点钱的老板,看到拍卖行一幅作品动辄几百万,都心痒痒想玩玩艺术,为何少有成功者?赚过大钱的成功人士往往主观得很,不太愿意听专业人士的话,凭自己浅薄的审美意识交朋友,今天听你的,明天听他的,以为靠生意脑子很快能找到艺术市场规律,却往往忽视了艺术本身,意气行事,在交了一笔笔高额的学费之后,一般惨淡收场。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里面,当年层出不穷兴致高昂的画廊还剩几家?
艺术市场的虚胖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都想来分享这块看上去很美的蛋糕,以为商机无限,其实是清水衙门。据说这两年的艺术市场是一帮只懂金融不懂艺术的人在玩,他们玩了房产,发了;他们玩了股票,又发了;他们玩了煤矿,也发了;他们什么都敢玩,都玩得转,唯独玩艺术玩不转。
艺术品是特殊商品,不懂艺术的想在里面发大财是做美梦,迟早被美梦耍了。离开艺术本身高谈阔论盲目投入的商人,最后只能吞下自酿的苦酒。在一波波不愿醒来的艺术市场风潮中,艺术家们确实得到了实惠,输掉的是自以为是的企业家。
没输的还有真正爱艺术的有钱人,因为爱所以没输,收藏的快乐和价值在于藏、在于赏,花钱买享受,有什么划算不划算的呢?输的是把艺术当做纯商品的人,买进几天就想抛掉投机赚钱,比投机好些的是投资,投机和投资都不如收藏有品位。对艺术最大的尊重是不计得失的消费行为,消费的是艺术本身的妙不可言。不以审美为基础的投资收藏就是耍流氓。
艺术品被收藏家喜爱然后收藏是艺术家的幸运,艺术品被投机者玩弄是艺术家的耻辱。如果你的艺术在以一种庸俗的方式流通是多么痛苦的事,它没有悬挂在适合它的处所和墙面,它只在投机者的库房一角等待升值,是不是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