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高考题点染手法「高中生物常考知识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中的点染手法是每年高考的常考考点之一。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这道题就是直接对古诗点染手法的考查。
何谓点染手法呢?点染,通常是指绘画时对景物的加点、渲染。在文学作品中,“点染”则是指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是点明,即抒情、议论,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染”是渲染,即写景、叙事,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揭示作品的主题。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过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诗词中的“点染”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先染后点——情由景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丽的图景,透露出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后两句点出主旨,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友人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既写出远行者今后的孤单寂寞,也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别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先渲染送客离别的黯淡气氛和孤寂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再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名句作结,点出主旨,告慰友人自己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操守。
先点后染——缘情写景。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前两句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从时间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悲”和“念”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以议论抒情,表达旅愁思归之心情。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久客之“悲”、思归之“念”。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一体。前两句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两句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先点无处投宿,后用平沙万里来渲染。
点染交叉——情景交融。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交替运用,描绘出生意盎然、美丽如画的西湖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的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连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因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早莺”“新燕”“暖树”“春泥”把对物的描写与诗人“意”的表达,即“染”和“点”相融组成佳句,巧妙地用“几处”“谁家”来点出融于景中的初春主题。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诗人对秋月、秋声、秋风的一再渲染和描写突出思念之情、怀人之景,并逐层烘托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末两句点出盼望良人早归的心声,深化了诗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