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百年党史绘画展「首届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

时间:2022-11-19 17:57:25 来源:鸢都艺荐

大家好,百年党史绘画展「首届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美术报》第276期 专题


【编者按】2022年11月,潍坊将迎来“同志画社”百年庆典系列美术作品展。潍坊市博物馆、同志画社美术馆、郭味蕖美术馆、于希宁艺术馆四个展区的500余件作品和系列学术活动,将为公众带来一场地域美术的文化盛宴。届时还将出版《传承经典·百年同志画社作品集》《继往开来·同志画社社员作品集》《守正创新·同志画社研究文集》,此三本文献是对“潍坊同志画社”的文脉和学术发展的系统梳理,填补了山东地域美术研究的空白。“潍坊同志画社”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国家艺术之大业为宗旨,砥砺百年,同志同行,以丹青妙笔展现民族文化的百年辉煌。

潍坊旧称潍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古城,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美术鉴藏等方面名家辈出。先秦到汉唐时期,晏婴、郑玄、刘熙、孔融、徐幹等鸿儒名臣对潍坊的文史、经学、诗文、书法等产生重要影响,积养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唐代北海太守李邕以诗书扬名,书法得“二王”精髓,参以魏碑神韵,典重朴茂。五代南唐北海邑侯韩熙载,诗文、戏曲、舞蹈莫不精通,《潍县志稿》称其“工八分及画笔,时谓之神仙中人”。营丘人李成是北宋院体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其独特的平远寒林,意境萧疏,师承者众多。南唐画家郭乾晖擅长花鸟,笔墨精研,格物有致。院体画家中尤以李成、张择端成就最高,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可低估。

明清时期士夫文人对书画文玩的鉴赏收藏蔚然成风,使潍县的丹青翰墨氛围更加浓重。明朝宰辅临朐人马愉,益都画竹名家冯起震、礼部尚书赵秉忠,诸城文士张侗,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刘墉父子,“画中十哲”之一高密人李师中,扬州画派代表胶州人高凤翰,安丘鸿儒张继伦、张贞、张在辛祖孙,潍县人“上书房总师傅”陈官俊、大收藏家陈介祺父子等世家望族的影响深远。他们多官居高品,辗转交识,于艺事相互激励,使潍坊绘画呈现出新的文人意趣。他们都具有精深的儒学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特别是在潍县仕官的周亮工、郑板桥、招子庸等士夫名臣,通过他们的雅集和交游完成了潍坊文化与中原文化、江浙文化、东南文化的接触与融合。

民国时期,画家们强烈地感受到历代文人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已经转变,1922年由丁东斋、丁叔言、郭兰村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潍县“同志画社”,集合同道,观摩研讨,举办收藏雅集,公开展览,并提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各自特长,以图振兴国画艺术之大业”的社团宗旨。在西学的强势影响下,他们坚定地选择了重振国粹的艺术立场,属于中西文化思潮中的传统一派。因为坚守,“同志画社”曾经被概念性地理解为重复传统书画价值观的保守主义者,被误认为只守不创、摹古而不思进取。事实上,只要把丁东斋、丁叔言、刘秩东的作品和古人做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对传统文人画的主旨内涵作出一定的探索,深深地刻有了时代的印迹。

“同志画社”是20世纪初山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美术社团之一,其核心成员代表了近代山东绘画艺术水平。当时与北京“湖社”、青岛“少海书画社”、济南“国画学社”等多有来往,在《湖社月刊》《少海书画展图目》中刊录着画社间举办联展的盛况。

郭兰村在《潍县“同志画社”》一文中明确指出“丁东斋、刘秩东、丁叔言、陈棣生、陈笃斋、傅柳坪、丁春圃、赫聘卿、丁士周及余共十人”是“同志画社”的最初成员,加入画社前他们就已是潍坊有影响的书画家了,多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后来参加的成员有40余人,郭味蕖、于希宁、王乐轩、孙凝宗等人是在中小学受到美术启蒙,后加入“同志画社”进行系统学习;徐培基、吴斐先、陈立先等人是被“同志画社”的展览、雅集、出版等活动吸引而来。“同志画社”的社员组成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有效地保证了画社的传承发展和持久影响。

例会是“同志画社”最基础的组织活动,画社成立之初即规定每个星期定期集会,或观摩品评,或挥毫合作,艺术主张和绘画风格在这里交汇,摒弃成见,形成浓厚的艺术交流氛围。例会还代表了一种轻松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学相长亦是例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潍县中学美术教育之外的一个更为自由的补充,在培养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举办展览体现出“同志画社”的社会美育功能,1922至1937年间举办联展近20次,此外还包括个展、赈灾义卖等不同形式和画家推介、作品代售等商业活动,扩大了画社的影响,建立了广泛的书画欣赏群体。出版教材、画册亦是大众美育的重要方式,随着“同志画社”影响的不断扩大,1931年丁叔言还开办了和记印书局和学生营业部。这股新的艺术潮流和新的艺术活动方式刺激着潍坊传统的艺术秩序,活跃和带动了山东地区的书画艺术氛围。

“师徒相授、转益多师、自出机杼”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得老师鼓励,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宁、王乐轩、孙德廷、陈立先、陈寿荣、张绥之等画社成员纷纷赴上海新华艺专、上海美专、北京京华美专求学。虽然此时他们还处于一个广泛研习诗书画印,山水、人物、花鸟广收博取的阶段,但明显可以看出他们革新传统绘画的抱负与努力。30年代黄宾虹先生为徐培基《雁荡山纪游册》题跋:“雁荡著于诺讵那,胜甲东南山水。”1944年黄宾虹为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撰写序言。1947年于希宁在北平举办个人画展,齐白石、黄宾虹、于非闇、陈半丁、汪慎生、李可染、王雪涛等师友悉数到场。

20世纪上半叶“同志画社”发挥了美术救国、审美普及以及人才培养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人物丁东斋、丁叔言、刘秩东、郭兰村、郭味蕖、于希宁、赫保真、徐培基、陈寿荣等人的艺术经历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沿着诗、书、画、印和史论研究全面发展的学者型艺术家道路行进,凝炼出高超的艺术修养、精神品格和学者风范,以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人文关怀获得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郭味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于希宁组织创建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山东艺术学院,徐培基创建潍坊工艺美术学校,赫保真任教于青岛教师进修学院,他们以真实的情感、悠远的文思、高超的艺术创作回应中国重创新的时代课题,共引领着他们的学生共同完成了新时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成为影响20世纪中国画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同志画社”复社,社长时振华与社员艺术家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同时,广取博纳,形成了传统深厚、画风多元、传承文脉的地域风格,凸显了潍坊当代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追求语言功力,讲究画面意蕴,注重人文关怀,关照现实当下,充盈着艺术创新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当代画家群体越来越自觉地强调、发掘和维护潍坊地域文化传统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下,以充满时代精神的当代意识深入生活和创作,为百年画社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


计划展出的部分名家作品


刘嘉颖 仿王石谷山水


丁东斋 抚琴图


丁叔言 仿古山水


刘秩东 耄耋富贵图


郭兰村 红楼人物之一


赫保真 马蹄莲


郭味蕖 清供图


徐培基 合掌奇观


孙德庭 泰山雄姿


于希宁 红梅


陈寿荣 观鱼图

(作者沈颖,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原文载于《中国美术报》,本文转自“潍坊同志画社”公众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