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蜀绣文化价值「蜀绣文创」

时间:2022-11-20 10:05:14 来源:环球网

大家好,蜀绣文化价值「蜀绣文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由广东省保利地产和谐文化基金会、保利地产和乐艺术教育机构主办的“艺汇古今有东西”——第八届和乐中国青少年大型文化艺术节在广州拉开帷幕。艺术节以提升青少年乃至全民文化艺术素养为使命,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系列艺术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活动时间持续到年底。为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审美,艺术节组织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与普及活动,其中包括指尖上的艺术传承瑰宝——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同时又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蜀绣文化发源于川西平原,这里水土丰美,气候宜人,温度和湿度都适宜栽桑养蚕,因此巴蜀大地上盛产丝绸。随着丝绸文明的不断繁荣,丝织技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这既为蜀绣提供了刺绣原料,又为蜀绣的兴盛创造了产业和文化环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蜀绣受川西平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风格。

关于蜀绣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蜀都赋》,他以“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来描绘蜀绣美轮美奂的色彩和令人心驰的神韵。《后汉书》中说,西汉末年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的织绣工艺已发展到了卓越水平;到了汉末三国,蜀锦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西晋《华阳国志》更将蜀绣与金银珠玉同列,可见蜀绣自汉代起就被视为蜀中之宝,开始誉满天下。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直至清朝中叶以后,才终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上世纪50年代,蜀绣已遍布四川民间。到了70年代末,川西农村已形成“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盛景,蜀绣从业人数达到四五千人。

当今的蜀绣作品中,既有巨幅绣屏,也有精致小件;既有价值连城的藏品,也有普通的日用消费品。蜀绣既长于刺绣细腻工笔,又可淋漓尽致地描绘磅礴图景,人物形象也刻画得极为传神。但不管是万马奔腾,白鹤展翅,还是牡丹绽放,小桥流水,各种变幻的图画最终绣刺成为“蜀绣”二字。

“蜀人多巧思,组绣用功深。”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绣刺技法严谨精密,讲究施针。据统计,蜀绣共有十二大类、逾百种变化多样的针法,其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蜀绣善于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绣刺独特且各有所长,针法组合也随着虫鱼花鸟、山川江河的色泽不同而富于变化。这些传统技艺绣出的花纹不仅线条流畅,而且色调柔和,具有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随着蜀绣的发展,其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交叉针”可展现动物皮毛质感,“虚实覆盖针”则将鲤鱼鳞片勾勒得惟妙惟肖,多样的针法不仅充实了蜀绣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蜀绣的艺术风格。

在色彩运用上,相比于苏绣的清淡和粤绣的浓郁,蜀绣明丽饱满,带有淳朴的美感。蜀绣多以自然界为主题,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技巧上,蜀绣已发展到双面、异形甚至异色。双面异形绣是蜀绣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正反两面图案、色彩截然不同。装裱在玻璃框中的异形异色绣,正反两面轮廓一致,图景却千差万别,这边可能是憨态可掬的熊猫,那边却见雍容华贵的牡丹。

蜀绣精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得殊荣,优秀作品包括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澳门回归时四川省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型双面绣“九寨沟熊猫”。作为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一大流派,蜀绣将鲜明的文化特色融入刺绣当中,“芙蓉鲤鱼”和“大熊猫”已成为蜀绣的代表作并形成系列,其生动细腻的图案通常令人爱不释手。

2006年,蜀绣以高超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出现了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的困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