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潮州优秀文化特质在潮式建筑中的呈现「潮州特色建筑」

时间:2022-11-20 14:21:22 来源:中国潮州

大家好,潮州优秀文化特质在潮式建筑中的呈现「潮州特色建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精致、感恩、包容”,这是潮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潮州优秀文化特质。报告原文称:“得中原遗风,经岁月淬炼,潮州文化自成一体、魅力独特,熏陶、浸润、滋养、孕育了世世代代潮州人。‘创业、精致、感恩、包容’,已经成为潮州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镕铸在潮州人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名城整部发展史。”

潮州文化发源于先民,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创新于近当代。“创业、精致、感恩、包容”八字潮州优秀文化特质的提炼,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涵盖了潮州文化特质的主要方面,是对潮州文化的一次升华。简单的八个字,传承了潮州传统文化精华,体现了潮州时代气息,凸显了潮州城市特点,也反映了潮州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新要求,时代性、针对性非常强,落地性也非常好。一个地域文化特质的产生,是由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所从的物质生活方式(人)以及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条件)决定的。市委经过对潮州历史和现实的调研,总结先辈和当代成功潮人的价值追求,提炼出“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潮州优秀文化特质,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这些优秀文化特质当中,创业精神是最大的文化特质。潮州人最显著的特征是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会拼搏向上,无论条件多艰难、环境多险恶,都能够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倾注创造热情,发挥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而“精致”,指的是精巧细密,讲的是事业的严谨和良好习惯。“感恩”,体现在思想层面上,是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特质。“包容”,则赋予了时代精神,是潮州人开放、兼容的心态。潮人古有崇韩先例,今有开放的胸襟。时代也要求,潮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纳天下能人共建新潮州;要有自我包容之心,闯天下融入异域开创新天地,并把和谐相处之道和潮州文化特质带向全国,引向世界。可以说,“创业、精致、感恩、包容”这八个字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以文化陶冶心灵,以文化滋养城市的扎实根基。

潮式建筑在中国地方传统民居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与中原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原优秀建筑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潮式建筑琳琅满目,既有方正端庄、装饰高雅的祠堂,也有雍容华贵、精致讲究的宅第,还有大量平实质朴的民居。其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蕴涵深刻的文化特质。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整合,可以说是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文化底蕴浓郁,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之说。

极重装饰 工艺精致

潮式建筑从外到内极重装饰,工艺精致,单单石雕一项,就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从浮雕、沉雕,发展到多层镂空雕刻,技艺层出不穷。如从熙公祠的石雕,是清末民初石雕的代表作。里面的多数石雕以镂空形式出现,而且细腻、鲜活,形象逼真、生动。在那个机械落后的时代,每一件作品的产生都是工匠们高超技艺的结晶,尤其是分别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的青石彩绘通雕,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之”字形构图,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石雕工艺中的罕见精品。譬如“士农工商”中,牧童手中拉紧的牛绳,长10 厘米,直径仅有4 毫米,镂空雕刻,绳索纹理清晰。由于石头性质硬而脆,一次性完成并非易事,据说先后有几幅因为接近完工时这条牛绳被弄断而作废,师傅也只能辞工不做,由此有“一条牛绳,激死(气死)三个师傅”的说法。

更有那被誉为潮州木雕第一绝的己略黄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己略黄公祠是祭祀潮州市区望族黄己略的私人祠堂,一百多年前,黄姓族人为了修建这座宗祠,不惜工本,请来了当年潮州城里最好的木雕艺人。用当时最时兴的装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 也以此炫耀宗族的势力和繁盛。屋内的雕梁画栋上皆是典型的潮州木雕极品,可谓集潮州木雕之大全。拜亭上六只展翅的木雕鸾凤,寓意“鸾凤齐飞,琴瑟合鸣”。狮子身上的毛发由“读书人、举子、士大夫”组成,寓意“名狮高徒”,而蹲着的狮子则寓意“尊师”。大厅屋架是“三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的典型结构,木瓜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则是木雕创作的主要题材,“韩江丽景”地方风光类也有体现。这些木雕装饰,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在外形色彩上则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金碧辉煌。

聚族而居 宁静和谐

潮式建筑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次要建筑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潮式建筑色调偏灰,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的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加之潮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大户人家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佳木,营造叠石流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或屋前屋后也常种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营造了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还有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潮式建筑彩绘,更添加了自然融洽的气息。彩绘内容有花果草虫、鱼鸟走兽、山水人物等,大多赋予吉祥含义,诸如,蝙蝠表示“福”、桃子表示“寿”、鹿表示“禄”,等等;后来,又把潮剧故事搬上墙体,作为主题彩绘,后主墙通常是“郭子仪拜寿”,侧面墙有“穆桂英挂帅”“水漫金山”等,显示了潮式建筑的区域特色;到清末民初,轮船、火车、西洋仕女这类新鲜事物也出现在潮式民居墙头的装饰壁画中,反映出海洋文化对潮式民居的影响,也体现了潮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当然,彩绘颜色也受礼制的限制。潮式建筑彩绘基本遵从《礼记》中 “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黄圭”的记载。彩绘的颜料大多是自然矿物材料,包括石绿、石青、朱砂,虽经日曝雨淋,却经久不褪色,远远胜过现代的丙烯颜料。色彩艳丽的彩绘,与四季常绿的潮州大地相映成趣,和谐统一,构成了美丽的景观,也体现了潮人的审美情趣。

讲究风水 注重实用

潮式建筑非常讲究风水,除了选址、布局的玄秘性,在装饰工艺上也是如此。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制作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成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植竹等等。潮州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鳖的实用价值。

布局严谨 规制多样

潮式建筑的规制与国内其它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相似,平面布局为严谨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单体独立或多单元组合。细分其规制,类型繁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四点金”;较为大型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三壁连”、“驷马拖车”等,它们的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还有不少竹竿厝、堡寨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1)下山虎

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 (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开,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2)四点金

是四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轴,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开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沟通整座小院。有的四点金横向发展扩大规模,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为“五间过”或“七间过”。也有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

(3)百凤朝阳

俗称“三座落”、“三厅串”,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它们都是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即俗称之“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龙屋十分相似。

(4)驷马拖车

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间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四点金”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庙、屋前均有宽广的大埕,称“禾坪”,“禾坪”前均开一半月池。“驷马拖车”还可于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里面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可谓为传统的“安全生活小区”。

(5) “竹竿厝”

以布局狭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厨房客厅住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位置无规则,类乎广府民居中之“竹竿屋”。此类型房屋为数不少,反映了潮人兼容务实,艰苦创业的特质。

饱蘸情怀 寄寓深意

位于龙湖寨北门旁的“侗初师祠”从一个角度呈现了“感恩”这一潮州文化特质。这座祠堂纪念的是教师王日明,字侗初。落泊的王侗初从福建来到潮州,曾在龙湖寨多家书斋执教,授许、萧、林、刘、黄、徐等7姓门生,他逝世后,萧翼乾等7位当地门生感念师生情谊,“哀其无后”,便集资为他盖了“侗初师祠”,供奉王侗初和他父亲王国俊及也是“无后者”的同窗学友谢璘的灵位,逢年过节,香火不断。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初秋,王侗初学生的后裔对祠堂进行修缮。潮州知府周硕勋受当地尊师重教的风气所感动,在王侗初的门生再三恳求下,终于“乐为之记”。如今,“侗初师祠”旧址北侧,仍保存着高176厘米、宽78厘米,由周硕勋撰写的《府宪撰给碑记》,内容包括“王生祠堂记”和受业门生的名字及祠堂座落地界。

再沿着龙湖寨中央直街往前走一段,便可见到一座颇具规模的祠堂——阿婆祠,即黄周氏婆祠。阿婆祠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黄作雨艰苦奋斗、创业有成后力排众议,为他的生母周氏建立的。阿婆祠,乡里称“阔嘴祠”,它的门楼肚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大门也特别高大,比例十分张扬。它占地约1.1亩,祠前有石阳埕(即露天空地),祠内的建筑格局为2进4厅,大厅的装饰是宫殿式的,选用材料考究,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正门上“福”、“禄”石雕对称,还配上汉白玉通花麒麟浮雕。高雅华贵与爽朗开阔的结构揉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建筑风格,是潮州典型的“四点金”建筑样品。门匾上“椒实蕃枝”四个大字是进士翁廷资写的。四个字出自《诗经》:“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借椒树的子实多,来比喻人的子女多。典雅含蓄,别有情趣。祠中珍藏着传了十三代的珍宝:阿婆像。

古人为女性建祠的不多见,如安徽歙县棠樾村清懿堂、安徽歙县呈坎村罗家祠堂(内设一女祠)、陕西铜川古城附近的姜女祠、陕西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的凤女祠(秦人筑)、江西南康县贤女埠村的贤女祠(传说)等,全国屈指可数。而为偏室建祠的就更少。阿婆祠以其典雅、华贵、张扬的态势,从侧面表现了黄作雨的感恩情怀,也反映了龙湖寨村民的宽容心态。

漫步潮州古城,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信步踏入一座老屋,都会揭开一段罕为人知的历史和传奇。透过潮州古城具体可感的建筑物象可以深入挖掘出蕴涵其中的潮州优秀文化特质,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潮人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让人读之倍感乡土的温暖与润泽,真切体味到精神家园的馨香。这正如潮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报告中所指出的:“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既自成一体,又开放兼容;既积淀深厚,又与时俱进,在推动潮州创业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我们务必倍加珍惜、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