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大学艺术鉴赏艺术与医学论文「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疾病在艺术中的表现
赵佳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绘画对于疾病来说,经历了记录、表现、隐喻、抽离等形式变化,如今的绘画不仅仅是记录疾病的工具,而是将疾病变为一种创作主题,藉此表现对人性、人权以及生死的思考,从而具有了不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疾病 绘画 医学摄影 隐喻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0(2021)09-0051-05
公元前1世纪,阿波罗尼奥斯为希波克拉底医学专著所做的注释中就已经配有插图①,同时期也出现了草药的插图。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了很多有关解剖类的素描笔记。1538年,解剖学家安德烈·维萨里出版了《解剖图谱六幅》,这本图集中有六幅带有说明性的解剖图,详尽记录了他的解剖研究工作。1543年维萨里又出版了《人体的构造》②,这是一套人体解剖学书籍,用文艺复兴的技法和当时的版画技术详细描述了人体各个肌肉组织和器官,并附带精美的插图。此类插图多以医学为主、绘画为辅的方式用于科学研究。很难想象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若是没有画家从旁协助,医生如何学习并区别各类草药和症状相似的疾病。1911年,马克斯·布罗德尔创建了第一个医学插图专业,培养了许多从事医学插图的画家。直至今天,医学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相关艺术的支持。
一、绘画记录疾病中世纪时期,有关疾病的绘画大多与宗教有关。当时疾病被认为是神对人类的惩罚,邪恶的人将在来世也承受永恒的痛苦,人类只有通过这些疾病的惩罚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撰写于14世纪的《光明的哈加达》中的一幅插图(图1),图中法老和大臣浑身溃烂,他们的狗正在舔着他们的伤口。宗教学者马克·迈克尔·爱泼斯坦博士认为∶"这个细节揭示了极端的惩罚。"③类似画作还有卢卡斯·凡·莱登的《基督治愈盲人》、尼古拉斯·普桑的《阿什杜德的瘟疫》、老勃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雅各布·博龙的《死亡的胜利之舞》。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死神、骷髅、上帝是疾病、瘟疫题材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画面元素,通常表现人在经历鼠疫、麻风病、黑死病等世纪大灾难时的无力与痛苦,记录了那个只能寄希望于上帝怜悯的悲惨年代。这类艺术作品在宣传宗教、政权力量的同时,传递出了痛苦和压抑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去支持、帮助这些病患。另外,也为后人了解古时的医疗条件和具体治疗过程提供了详细资料。例如,圣经中对女性分娩的记录,若是没有插图、绘画,可能很难让后人知道其器械、场景以及生育过程④。
▲图1《光明的哈加达》中的插图
画家画生病的人总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的。比如,接受了肖像订单,客人又正好生病,病态从面貌、身体上显现出来,本着追求真实原则的画家记录下病容;或是艺术家对某种疾病产生了个人兴趣、想记录下来某个浩劫或黑暗时刻。"17世纪的很多荷兰画家非常生动地表现了鼻子的疾病,比如酒糟鼻和鼻硬结。”⑤从19世纪开始,在对疾病的相关描绘中,艺术家表现的重心从疾病本身转移到疾病对人(尤其是心灵)的影响,完成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转变,作品内容逐渐显现出人情味。画面中的情绪大多是画家的直观感受,这与当时的表现主义艺术发展直接相关。
肺结核是19世纪大面积流行起来的疾病,病人面色苍白、身材瘦削、面颊有红晕,有时还会咳血,是当时的"富贵病",甚至许多才子佳人希望自己被传染。其实肺结核在1882年就已经被确定具有传染性,但人们并没有对这种疾病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感,许多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患有肺结核,比如《茶花女》。像雪莱、拜伦、济慈都纷纷希望自己感染肺结核,用拜伦的话说就是∶"这样,女士们都会说'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看起来还那么迷人'。"人们将肺结核过度浪漫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审美取向—纤弱、苍白、忧虑,这样的形象更能惹人怜爱。"结核病被想象成能够催发性欲,并能产生一种超凡的诱惑力。"⑥到了20世纪,人们意识到了结核病的严重性,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严肃的问题,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动荡,肺结核导致许多家庭丧失了主要劳动力。
▲图2爱丽丝·尼尔《肺结核哈莱姆》
1940年布面油画76.2 x 76.2 厘米
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收藏
结核病也通常"被想象成一种贫困的、匮乏的病—单薄的衣衫、消瘦的身体、冷飕飕的房间、恶劣的卫生条件、糟糕的食物"⑦。这种贫困景象与美国肖像画家爱丽丝·尼尔1940年画的一张肖像画《T.B.哈莱姆》(图2)完全一致。作品表现了一个身患肺结核的男性,整个画面颜色暗沉、压抑,做过手术的伤口被绷带挡住,像一个白色的十字架。这是一个生活在纽约西班牙哈莱姆区的西班牙裔男人,他眼神中透露出对生的渴望和对自身生活的妥协与无奈。平静下的绝望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悲剧仿佛是注定的结局。1943年,爱丽丝·尼尔为这个男人的妻儿也画了一幅肖像画《西班牙家庭》(图3)。画中的女人叫玛格丽特,她带着三个孩子,一家人挤在铁花格栅前⑧。丈夫得肺结核后,身为母亲的她不得不承受一切的贫穷与苦难,她的眼神和三年前她丈夫的眼神如出一辙,贫穷与疾病压垮了这个家庭。爱丽丝·尼尔作为一个理性的旁观者将哈莱姆区穷人的苦难记录下来,与其说是描绘病人,不如说是在点对点地进行采访,用类似社会调查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贫民的真实生活。
▲图3爱丽丝·尼尔《西班牙家庭》
1943年布面油画86.4 x 71.1 厘米
在西方宗教中身体是被排斥的,它被认为是原罪的栖居之所,疾病源自上帝对人类的惩罚。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身体什么都不是,灵魂才是自己,精神才是主体,疾病作用在身体上,身体腐烂或死亡,但灵魂还在。德国哲学家尼采打破了"身心二元论",给身体赋予了哲学意义,"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此外什么也不是;而且,灵魂只不过是表示身体上某个东西的词语。"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将身心一体化,确立了身体与精神互相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方式。疾病是身体出现了问题,它并不是依附在灵魂上而是依附躯体上,躯体能影响精神,精神也能导致身体上的不健康。
艺术家自身受疾病困扰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有肺结核的华托、蒙克、莫迪里阿尼,患有精神疾病的梵高,得了梅毒的马奈、高更,有类风湿关节炎的雷诺阿。眼睛患有白内障的莫奈等。仅看他们的作品很难察觉其深受病痛的折磨,观众只会觉得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甚至有人羡幕他们的病症,认为艺术家就应该饱受苦难。疾病可能会影响一个艺术家对创作内容的选择,会让其内心更加敏感、细腻,它或许可以释放出先前被隐藏的力量。疾病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形式,他们体验了痛苦也再现了痛苦,那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体验。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绘面之所以令人觉得压抑、恐慌,主要在于他描绘的内容许多都与死亡、疾病有关。他病魔缠身又目睹亲人一个个离去,《病中的女孩》虽然没有表现医疗场景,即生动再现了病人的疗养环境和家属所承受的痛苦。爱丽丝·尼尔曾因失去一个女儿而导致精神崩溃,她砸碎环子、企图吞掉碎片自杀,绘画是当时活下去的难一动力。1928至1929 年,尼尔创作了《健儿诊所》(图4)。"她把刚出生的婴儿描绘成剥了皮的猴子,把母亲面成了歇斯底里的疯子,左边一个医生给母亲提供了镇定剂,就像给了她一杯香愤,用来安抚她的情绪。"⑩这幅作品中没有刚分娩的母亲对新生儿的期待之情,只有疯狂、噪乱的环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医疗机构。
《健儿诊所》令人联想到我国画家曾梵志1991年开始创作的"协和医院系列"(图5)。画面中目光呆滞的病人,配合着扭曲夸张的人物动作和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表现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冲突,将不安和焦虑非常直接地传递给了观众。曾梵志"将西方宗教三联画的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本土的医院场景"⑪,尖锐地指出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以及病人和家属遭受的苦难。如果说爱丽丝·尼尔是贫民人生磨难的见证者,那么曾梵志更像是识刺社会现实的批判者,前者关注个体苦难,后者关注社会现象。
▲图4爱丽丝·尼尔《婴儿诊所》
1928-29年 布面油画
99.7 × 73 厘米
▲图5曾梵志 《协和医院系列》(三联作之一)
布面油画
180X460cm 1991年
医学摄影属于一种纪实摄影,作为医院病例记录和存档的重要工具,有效提高了医学质量。爱丽丝·尼尔的作品也偏向于纪实性质,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却远远不及医学摄影那样清晰、具体,其作品中的病征并不明易,画面着重突出绝望的氛围,展现了画家面对病患时的同理心。
当代女性艺术家马琳·杜马斯曾写过一篇文章《再见爱丽丝》,文中说尼尔的作品"会拥有一种像蒙克那样的能量在画面中紧张地颤动着……她同时描绘着爱与恐惧"⑫。但与尼尔坚持人物写生的创作方式不同,杜马斯大多是以医用图片、新闻图片以及为家人朋友拍摄的拍立得等为原型进行再创作。她创作了一批描绘病人的肖像,如《白化病》《黄化病》等系列作品,那些皮肤溃烂、面色惨淡的人像都不仅是为了描绘疾病本身,而是通过可怕的疾病表现病人的扭曲与挣扎。在《白色疾病》(图6)中画家使用了医用图片为原型,照片中拍摄的是一位患有不明皮肤病的病人,作为医学观察所用的图像经过艺术家的再创作,转换了视觉表现用途,从具体的实用诊断变为模糊的身体艺术形式,在客观的图片中加入了主观情绪,造成图像性质的变化,"逆转了我们对疾病的定义及其表现方式的预期,那些表现为疾病征兆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具有心理上的意义。"杜马斯的艺术创作形式打破了19 世纪医学摄影"物体视觉形式标准化"的束缚。医学图片尽管类似于肖像,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将疾病的表现在身体上进行分类,它是代表着疾病的肖像而不是人的肖像,带有描述精准的特殊目的。杜马斯赋予了疾病以个人联想,这些图像不再代表某种疾病、个人病例或者情绪状态,而是与面家本人相关的思想和经验,她用绘画思考生命的意义,反思当下。
杜马斯的作品大多与其政治立场相关,尤其是有关种族主义的观点。例如,《白化病》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白化病的黑人,杜马斯借疾病隐喻种族歧视。这是二战后一些艺术家特殊的创作方式,图像已经不再是可靠的视觉信息了,疾病也不再单纯是"疾病"了。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与杜马斯年龄相仿,他于1992创作了《诊断视图》系列(The Diagnostic View),共10幅。前几张作品描绘了病人的头部,偏具象化;后几张画的是病人所患疾病的身体局部特写,偏抽象化。"一位瑞士精神分析家寄给我一本当时仍在使用的医学教科书,这些图像令人难以置信,但它们最终使我能够以一种超然的、不那么心理化的方式来画人,这是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在寻求的。""这本医学书籍中的插图是为了训练医生的诊断能力,而图伊曼斯虽然与杜马斯一样利用了医学摄影来创作,但他远离了疾病,极力摆脱记亿与联想,让图像变得冷漠,让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他没有选择病征明显的图像作为创作素材,而是选择一些"正常的形象",以此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从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身体局部,甚至其中几张作品只有通过作品名才能让观众察觉到与疾病相关。
在《诊断视图5》(图7)中,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男孩的脸,那是一张冷漠顺从的随孔,只看画面无法辨识出作品背后的意义,这时作品名就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使人产生很多联想——这个人生病了吗?什么病,会威胁到生命吗?这个人还活着吗?在《诊断视图8》中,图伊曼斯面了一个病人的双腿,但画面面形象模糊到无法分辨哪里是腿、哪里是背景,"混淆了临床观察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姿势之间的区别。"1993年,图伊曼斯又创作了《血迹》,他将导微镜下的血液图像描绘出来。从画面中无法看出诊断结果,也没有特殊的病征显现,是血液,也可能是污点。或者是正在移动的细胞,几个血液细胞变成了抽象的圆形。图伊曼斯反对将这些血液理解为对艾滋病的隐喻,但允许说这"可能有某种潜意识的关系"。⑯他的作品更多地渗透了一种状态。令人联想到"命运"。与前文所说的蒙克、尼尔等对病人情绪的展现不同。图伊曼斯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从而使"场景的碎片从语境中分离出来"。
▲图6 马琳·杜马斯《白色疾病》布面油画
130.5x 110.5 cm 1985年
▲图7吕克·图伊曼斯《诊断的视线之五》
1992年,布面油画
58 x 42 cm
由此看来,艺术中有关疾病的主题,经历了记录、表现、隐喻、抽离的形式变化, 如今绘画早已不仅仅是记录疾病的工具,而是将疾病变成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手段,令有关疾病类图像的意义变得不可捉摸。无论是艺术家创作所用的图片资料还是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与疾病有关却又更有深意。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和艺术的思考,这正品在而对疾痘和灾难时艺术可以起到的作用,呼吁人们除了关注疾病的治疗方式之外,还要去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拒绝歧视,给他们对抗病魔的勇气。此外,这些作品更深一步地提出社会现实问题,比如人性、医疗、人权、种族歧视等。
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呼呼"使词重新返回物,使现象重新返回本质"⑰,也就是让疾病重归疾病,病人仍然是人,不能因为患有某种疾病而将病人划分,他们应得到平等的对待。无论是宗教绘画中对疾病的描绘,还是浪漫主义时期对疾病的美化,抑或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对疾病的情感表达,给画都无法处理疾病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但绘画可以记录人类战胜疾病的历史,也可以反映疾病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更可以安抚、激励人心。关于疾病的创作,美化的不应该是疾病本身,在浪漫化作品的同时,不能失去面对疾病时最真实的反应。艺术永远要从表象上升到精神,展现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生存焦虑,反思人的生存境遇,呼吁人们关注疾病对心理的影响,鼓励社会大众去帮助病人,从而缓解病情所带来的恐惧与疲惫。
注释:
①④⑤⑤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与人类文明【M】.秦传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262,253,248,264。
②1543年,维萨里意请约翰内断·奥坡瑞努斯帮助他印刷七卷本的《人体的构造》一书、邀请提香的第子让·范·卡尔卡绘制插画,并献给了查理五世国王。
③《关于瘟疫,西方艺术史告诉了我们什么?》,陈鼎琦编译自BBC Culture,原作者Emily Kasriel.
②⑦⑰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响【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5,27,10.
⑧⑩ Pamela Allara,Pictare of Prople:Alice Neel's American Porrtait Galler[M].Brandeis Uaiversity Press,2014:139,46.
①纪菲菲.曾梵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营销策略【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7(7)∶29-30.
⑫Jeremy Lewison.Alice Neel: Painted Truths[M].Museum Fine Arts Houson,2010 :95
③Anthea Gordon Clssifying the body in Msrlene Dumas' The Image Burden[J]. Medical Humanities,2017(1):3.
⑭Still Stillman.Luc Tuymans an Interview by Stillman [J].Art in America,2010(2):70.
⑮⑯Helen Molesvorth.Luc Tuymans[M].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2009: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