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有用阶级和无用阶级「如何终身学习 中产阶级与无用阶级 人群中谁是「数码弃民」」

时间:2022-11-21 13:01:15 来源:湛庐文化

大家好,有用阶级和无用阶级「如何终身学习 中产阶级与无用阶级 人群中谁是「数码弃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头条群星8月榜#

历史上影响力可以与正在进行的智能革命相比的,只有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末始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以摩尔定律为标准的信息革命。

这四场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下和未来最容易被解构的就是人们的生存问题。

我们曾经寄希于用技术解放“非人的劳动”,但技术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服务于更高利润的创造和资本的累积。进一步讲,技术进步势必会解放一部分人,这些人被解放到哪里去呢?

智能时代,谁会成为数码弃民?在“低度警觉”中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智能变革?

中国社科学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在其主讲的《生命3.0》精读班中就聊到了“智能时代与无用阶级,以及如何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01

警觉

谁会成为无用阶级

图源:电影《雪国列车》

《生命3.0》作者泰格马克给年轻人的基本建议是,去做那些机器目前不擅长并且在不远的未来也很难被自动化的工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面对人工智能与智能化的发展,人类还剩下哪些不会被机器取代的优势?

牛津大学一个研究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人类至少在创造性与变通性、社会认知、谈判艺术和论证能力等方面胜机器一筹。

泰格马克也从类似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书中引用了一个判断职业是否会被机器替代的预测方法,对于下面一系列问题,肯定的答案越多,这个职业选择就越安全。

这些问题包括:这份工作是否需要与人交互,是否会运用到社交能力?这份工作是否涉及创造性,会不会使你想出聪明的解决办法?这份工作是否需要你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针对哪个职业更不会被替代的问题,除了书上所写的这种预测,我们平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而实际上,像这一类研究报告对未来的预测是不尽准确的。

很多有关未来的预测研究的方法本身并不科学,比方说某一个行业在未来20年是否会受到自动化的威胁之类的问题,研究者并不知道答案,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访谈或者向专家咨询。

因此所谓的预测,其实只是对各种意见的统计,这种研究方法甚至谈不上科学,很难从中获得确切的知识。讲实话,现在有很多智库的咨询报告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很多的时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太当真。

图源:电影《互联网之子》

另外,在做出职业预测的时候,你不应该仅仅看到机器人生产效率高之类的技术性因素,还要从社会的维度认识到,一个行业和岗位的存在最终是一种社会选择。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发展中,某一个岗位有可能全部自动化或者部分自动化,但并不一定意味着相关岗位会被自动化取代,人们很可能出于经济、社会、技术和其他原因,不会完全用机器取代人。

例如,就算民航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大多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但在目前看来,人们还是希望飞行员呆在仪表盘前,哪怕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iPad。

货运卡车司机的工作可能非常脆弱,但也应该认识到,一旦他们的工作岗位可能丢失,社会应该对这个数以百万计的群体予以必要的转岗辅导和经济救助。通过这样的分析,你所看到的未来就不再是一个笼统的趋势。

你将认识到,在城市专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特殊车道上,自动驾驶可能很快被接受,但在人车混流和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公众会对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持反对意见。

同样的,尽管人们一时难以毫无顾虑地登上一架没有飞行员的飞机,但在航空货运方面却比较容易接受无人驾驶飞机。

2016年,微软曾经推出一款聊天机器人泰伊(Tay),按照最初的设计泰伊的人设是19岁的女生,能够在跟人聊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未曾想不到一天,她就变成了一个不爱吃饭的厌食者和喜欢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者,微软只好让她下线。这次翻车表明,应该对聊天机器人以及各种智能语音设备所接受和输出的信息进行过滤。

坦白说,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往往十分脆弱。有时候只要修改几个像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就会栽跟头。而且,人工智能一旦犯起错误来,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例如,有个研究团队用一些图片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让它识别出包括坦克的图片。他们高兴地发现,只要图片中沙丘后面露出坦克的一部分,这个神经网络就可以识别出坦克,甚至坦克完全被沙丘挡住的时候,输出的结果还是坦克。

但这种过度的成功让有经验的研究者意识到,一定是有什么地方错了。结果表明,照片中的坦克是坦克摄影师在某天上午经过沙丘时拍摄到的,而等到吃完午饭,摄影师才回到原地,补拍了一些只有沙丘的照片。因此,神经网络所识别的并不是坦克,而是沙丘的阴影的角度。这就意味着机器实际上学习到的是,上午等于有坦克,下午等于没有坦克。

这个看起来有些荒谬的教训表明,为了有效克服人工智能的缺陷,避免低级的人工愚蠢,除了不断改进设计、强化测试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机协同避免人工智能失效。

由此,你不难看到,为了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未来,从社会到个人,最基本的行动策略应该是从人机分离走向人机协同,用人工智能增强人的智慧,通过人机共生和人机共创追寻值得一过的生活。

从字面上看,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也可以理解为增强智能,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应该将增强智能作为包括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在内的智能生态发展的焦点。

02

行动

应对智能生存

图源:电影《互联网之子》

如果人能够与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协同,无疑比单靠人类或者是单靠机器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将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可以形成新的智能生态。人类在创造力、情绪智能、伦理道德等人性上的优势,可以与机器在逻辑严密性、计算速度、准确性、客观、不知疲倦等方面的长处,形成互补、相互结合。

其实,在手机上抢红包或者春运期间强抢购买高铁票,就是典型的人机协同过程。只不过这些过程你都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那么,如何主动地营造一个人机共创的增强智能的未来呢?三点建议。

第一,实现知识的按需供给。

为了迎接智能社会的来临,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的按需供给,为每个人主动的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将来,人们会活得越来越久,现有的教育体制所提供的知识和能力与每个人不断增长持续学习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因此,在人工智能所开创的知识社会和智能社会中,能使每个人真正普遍受益的,不是简单的收入上的按需分配,而是知识乃至智慧上的按需分配。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也好,你个人的创新创业也好,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将知识和智慧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并将它们精准地推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第二,走向人的持续增强与机器的人性化。

也就是,以人工智能促进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增强,通过人的参与使人工智能更加人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智能将无处不在,各种知识和技能将越来越多的嵌入到机器之中,不应该由此走向机器取代人的发展方向,而应该通过各种智能界面和智能终端,将人和机器连接起来。

让人能够理解机器智能的认知与操作过程,用机器实现人希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让机器为人们提供更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主动地按需学习。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理解人工智能未来的关键之一是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地将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嵌入机器之中,这就要求你进一步学习两种新的知识。

·你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新的机器,包括掌握它的优点和缺陷,使它的应用符合人的目标。

·你还要学习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些机器,包括如何使它更加安全、稳健、可靠和可信,让它在与人打交道时更合乎人性。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是由此带来的知识生态的全新变化,比如人的知识与机器的知识,隐含知识和明晰知识,个体的知识和群体的知识等等。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挑战,这两个方面是你需要主动按需学习的基本内容。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极客或者非常热爱DIY的人,可能还会更加主动地创造未来。就像费曼说的那样,要搞明白一个事情,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做出来。你可以自己动手去制作、去发明、去摆弄,边做边学,在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图源:电影《隐藏人物》

几年前,有一部名为《隐藏人物》的电影,将人们的目光投射到了这些曾经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黑人女数学家和工程师。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很多复杂的工程计算需要由人来完成,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计算部门有很多年轻的女孩子担任计算员。那个时候,美国还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计算小组分为白人小组和黑人小组。

有一天,黑人计算小组的多萝西正好碰到工程师安装新购买的IBM大型计算机,计算部门的经理告诉她,这台计算机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你们小组几十个姑娘一天的工作。

多萝西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将会取代计算员,但她并没有因此忧心忡忡和自怨自艾,而是冷静、主动地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提前做好准备。

她迅速自学了Fortran语言编程,并说服和培训了她手下的小姐妹,帮助她们成功转型为计算机程序员。

如何终身学习?中产阶级与无用阶级,人群中谁是[数码弃民] - 湛庐阅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