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藏传佛教观想「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藏传佛教很神秘,它有很多地方与汉地传统的佛教不太一样,让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事实上藏传佛教一点也不神秘,它们也都是古代祖师大德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传过来的大乘佛法,其本质都是饶益众生的菩提心,自度度他的菩萨精神。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三大佛教系统齐备的国家: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交相辉映。佛教各派系均有佛像,但欢喜佛唯密教或密宗拥有,只有藏传佛教寺庙中才有供奉着这些裸体的欢喜佛。欢喜佛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其中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表示法与智慧双成,相合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无穷。
“欢喜”二字在佛教教义中并非淫乐,而是指大无畏,大愤气概,凶猛的力量,残忍的手段,把异教徒俘虏到手,蹂躏尽兴而踩在脚下,而欢欣喜悦的样子。而欢喜佛中男女合抱交媾是一种修炼方式,讲究阴阳调和,具有消邪避灾的佛法威力。
西域法相 佛陀形影十五世纪铜鎏金丹萨替寺风格胜乐金刚
此尊胜乐金刚造像,躯体健硕壮美,全身肌肉饱满;双目如杏仁一般大睁;宝冠、璎珞、钏镯等造型新颖美观,做工精致讲究;并镶嵌各色宝石,精致华美无以复加。这些特征在现存的丹萨替造像上广泛存在,是丹萨替寺造像上共有的特征。与此胜乐金刚类似的作品,诸如美国鲁宾博物馆和中国西藏大昭寺祖拉康收藏的胜乐金刚,这两者皆为典形的丹萨替寺风格作品,都是一面二臂双身形象。鲁宾博物馆收藏的风格壮美,大昭寺收藏的细劲有力,皆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但相比之下,眼前这前四面十二臂双身像,结构更为复杂,铸造难度更大。
这尊精美的胜乐金刚造像,具备丹萨替寺造像的典型特征,属于丹萨替寺造像中年代稍晚的15世纪时期的作品。整尊造像身躯饱满、雄浑壮美、工艺精致、镶嵌华丽、铜质细腻、鎏金亮丽,而且品相完好,体量高大,是丹萨替寺造像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他曾见证过一段辉煌显赫的历史,而今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衪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知他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价值。
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从风格上来,这尊释迦牟尼佛造像属于15世纪,卫藏地区的作品。其和元代西藏西天梵相样式的造像、以及永宣宫廷样式的造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释迦牟尼佛面型方正,五官秀美,脖子挺拔,在外貌特征上已经摒弃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大气。显得已经跳出的西天梵相的窠臼,其可能对汉地的艺术形式也有所借鉴,诸如佛陀面部形象的表现,但是显得比含蓄,衣纹还是传统的萨尔纳特样式。总体上是沿着民族化、本土化的方向迈进,外来艺术的因素逐渐在淡化,藏族本民族的艺术审美情趣在不断增强。这是也后弘期以来,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发展繁荣,宗教理论体系、修学体系不断完善,带来的宗教文化自信在佛教艺术上的体现。
此尊释迦牟尼佛造像,其内在的气质神韵非凡。造像整体造型大方,气势雄浑健硕,做工精致,法相庄严,品相近于完美,表现出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准,尤为难得的是其堪称西藏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成熟期的代表之作。
十七-十八世纪铜鎏金藏东财续佛母
财续佛母题材的造像在尼泊尔和西藏地区极为流行,在藏传佛教造像中,财续佛母的造型分为坐式和立姿两种:立姿多为一面二臂造型;坐姿通常分为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两种造型。由于传承不同,所持法器和所结手印也不尽相同,但所持谷穗、吐宝鼠鼬或宝瓶是其标志性.
这尊财续佛母呈一面二臂形象,佛母头戴五叶宝冠,镂空的冠叶纹饰精美,并嵌以珊瑚松石装饰,冠沿上饰四瓣小花三朵;两侧宝缯在耳际打结,而后U型上扬,耳坠圆形耳珰。发髻高隆,额头微卷的秀发,露出冠外,余发自然的披于两肩。佛母面庞圆润,五官紧凑秀美,双眉高挑,双目细长,鼻梁挺秀,小嘴微抿,嘴角微微上翘,露出怡人的微笑。佛母略微弯曲的身躯和流畅的轮廓线,富有弹性的双乳和过度自然的束腰,将女性特有的柔美和朝气表现无遗。佛母上身裸露,佩戴璎珞钏环,肩上帔帛绕臂而下,垂于身体两侧。下身着轻薄贴体的长裙,长裙衣褶自然流畅。佛母身体饰以葫芦型的背光,背光上浮雕精美的卷草纹饰。束腰仰复莲式台座制作规整,上下各有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瓣圆润,秀长饱满,瓣端微翘起,饰以含蓄的草头纹。整尊造像在背光和莲座的映衬之下更显婀娜多姿、仪态万方。
此像体量高大,保存完整,造型优雅,比例协调。同一题材造像,多为一面六臂形象,而且体量多有所不及。此外财续佛母莲台后方下沿还錾刻的藏文题记,意为铸件(造像)20。由此看来,其应为一组造像的其中一尊,而且这组精美的造像不下20尊,试想当初在高大庄严的佛殿之内,这样一组造像济济一堂是何等辉煌壮观。
十五-十六世纪铜鎏金白度母
白度母,为观音菩萨所化现,主长寿、富贵、祥瑞,并与无量寿佛、尊圣佛母合称作「长寿三尊」。白度母以其額间、双手掌心、结金刚跏趺坐的足心,共七眼为其显著特征。绿度母与白度母二尊救度佛母,皆是由观世音菩萨悲悯众生慈悲眼泪所化现,绿度母主救度苦难,白度母则主长寿富贵。
白度母头戴五叶宝冠,冠饰繁复,镶嵌松石珊瑚,显得极为华丽。面庞圆润,五官秀美,神情温婉沉静。大耳垂肩,余发披于两肩,身形婀娜多资;双肩宽阔,胸部丰腴,腰肢纤细,四肢圆润。上身裸露饰璎珞钏环,下身着贴体长裙,璎珞等装饰精致华美、长裙纹饰简洁形成鲜明对比。宽大的莲花台坐,显得稳重大方。莲瓣富有层次感,短小圆润,瓣端饰含蓄的草头纹,上下对称,排列工整。她左手当胸,拇指与无名指相拈结说法印,右手置于膝前结与愿印。手足掌心开有天眼,指节刻画极为灵动。值得注意的是,这尊体量高大的白度母,头微微右倾,肩往右送,身体并非板直,婀娜的身体极为生动鲜活。头发上彩绘以及宝冠璎珞的镶嵌的宝石都使这尊白度母的造像显得无比尊贵华美。
十三-十四世纪拉达克风格合金铜错嵌银绿度母
绿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眼泪所化,这尊造像具有鲜明的十三世纪西藏西部达拉克艺术风格特征。绿度母头戴五叶宝冠,宽扁的发髻如巍峨的山峰高高耸峙,髻顶有摩尼宝庄严。額前露出微卷的头发,余发自然披于两肩。宝冠共有五个叶片,冠叶呈三角形,饰以卷曲柔美的图案。宝冠两侧佩戴圆形小花,花后横出夸张的扇形冠结。度母耳垂圆珰,面庞圆润,額间白毫宛如水滴。眉骨微微起,双眉如钩,斜飞而上;双目如小鸟啄水,含情脉脉的俯视着芸芸众生。鼻梁小巧,挺拔秀美。双颊丰盈圆润,口小唇薄,嘴角上翘,露出怡人的微笑。
左腿横盘、右腿伸出莲台,踩于足莲之上。身姿挺拔,胸部饱满、腰腹收束、姿态妩媚动人。度母胸前配戴连珠纹项圈和缨络,双臂戴臂钏,手腕戴手镯。上身裸露,下身衣薄贴体着长裙。身下的莲座俯视呈三角形,正面略呈梯形,仰复束腰式的莲座显得极为稳重大方。莲台上方饰两周细密连珠纹,饰硕大的落地珠。莲瓣宽大圆润、饱满厚实,瓣端翘起,饰以草头纹,上下对称,排列规整,极为美观。造像以合金铜铸造,铜质细腻光亮,胎体轻薄。尤其是胸前项圈嵌红铜,白毫、璎珞钏环等嵌嵌银,右肩肩花和胸前还镶嵌宝石、松石,显得极为华丽。此尊造像法相庄严优美,工艺娴熟简练,风格古朴典雅,完美展现了拉达克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十八世纪铜鎏金手持金刚
这尊金刚手菩萨头戴五骷髅冠,红色的怒发冲冠而上,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燃烧。菩萨双眉倒竖,三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露齿,情态忿怒,威武霸气。左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右手高举五股金刚杵,呈左站姿立于莲座上。造型整体极富动态之美,丰富的肢体动作强化了忿怒情态的表现力。造像多处细节刻画得十分传神,比如胸前的长蛇、人头蔓,腰部的虎皮,均表现得栩栩如生。飘扬的帔帛增强了造像的动感,细密的连珠式璎珞、钏镯提升了造像的华贵之感。单层复莲台,上沿饰以细密连珠纹,莲瓣饱满,瓣尖略上翘。莲座工艺精致,显得庄重大气。
十八世纪铜鎏金吉祥天母
吉祥天母发如火焰,发中饰以半月,戴五骷髅冠。三目圆睁,眉须如火,呈愤怒相,赤脚侧坐于奔驰的骡子上。胸前佩戴璎珞,脖子上挂着人头蔓。右手向右伸展,持专门对付恶鬼阿修罗的骷髅棒,左手当胸托骷髅碗,手脚雕工写实;脐上有太阳,象征智慧。天衣于脑后拱起,顺两臂自然飘下,身姿侧扭,动势十足。她座下是一张人皮,人的头还倒挂在骡子左侧,象征异教徒已被她降服。坐骑骡子,也塑造得生动传神,其颈饰铃铛,臀部有一只眼睛。在鞍前端下方有红白骰子,红的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后有一荷包袋,里成盛着疫病毒菌。由于吉祥天母和骡子奔驰在腥风血海之中,因此骡子脚下的山峦血海底座是非常重要的表现特征。此件作品整体造型生动,工艺精致、鎏金亮丽,时代特征鲜明。
十七-十八世纪铜鎏金大白伞盖佛母
大白伞盖佛母的造像十分丰富,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千面千臂等多种形象。此尊为千首千臂形象,佛母头呈三棱锥形,第一层三面,正常比例。正中一列,及最顶端头像稍小,更小的头像整齐的环绕四周。最下层三面,每面具三目,张口露齿,呈寂忿相。主臂两臂右手执法轮,左手持宝盖柄,其余手臂在身体两侧如扇型展开,如鸟之双翼,如孔雀开屏。上身严饰璎珞圣带,下身着长裙,裙上錾刻精美花纹,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宝伞、宝瓶、海螺、吉祥结等,这是是藏传佛教中传统的吉祥图案。
佛母足踏六道众生,但在这里并不表示降服,而是象征六道众生都能得到她的庇护。莲台上方浮雕须弥山形象,单层复莲台座稳重大方。上缘饰连珠纹,圈足较高,饰两道弦纹。莲瓣饱满挺拔,层次丰富,瓣端微微翘起,张力十足。
此造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工艺精致,鎏金亮丽,在舟形火焰镂空纹背光的衬托下,更显神秘庄严。其体量高大,品相完好、级别甚高,表现出鲜明的皇家风范,乃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十五-十六世纪铜局部鎏金十一面观音
此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形象。观音双腿笔直,跣足而立;有十一面和八臂。十一面分五层排列,各面形态不同,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三面,头戴五花冠,正面双耳下垂大耳环,面容神态沈静安详;第二三层亦为三面,面相和神色与第一层基本一致,只是未戴花冠戴;第四层一面,三目圆鼓,须眉如火,龇牙咧嘴,面相凶忿;最上一面,慈眉善目,相好庄严,代表无量光佛。八臂或结印或执物,其中主二手合十于胸前,其余右边三手分别持数珠、法轮、结与愿印,左边三手分别执白莲花、弓箭、净瓶。其的身躯修长,给人以亭亭玉立之感。
上身袒露,胸前佩项圈和长链,左肩斜披一张仁兽皮,兽头挂于肩头;下身着长裙,腰间亦佩有连珠式璎珞;手腕、手臂和脚腕上均佩戴钏镯;衣着与装饰优美自然,精致华丽。观音赤足踩在仰复式束腰莲花台上,莲上方沿饰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瓣饱满挺拔,上下对称,瓣端微翘起,饰以含蓄的草头纹。在这稳重大方的莲花台座的衬托之下,十一面观音更显绰约多姿。此像在艺术风格上充分展现了明末清初西藏造像的鲜明特点。
十五世纪风格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此尊为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像。红铜铸造,鎏金饱满,色泽沉静。佛陀肉髻高耸,宝珠顶严,发饰螺发,排列整齐。佛像天庭饱满,眉如初月,眉间饰白毫,双目微睁,做俯视状,双唇饱满,嘴角微扬,流露出无限智慧与慈悲。左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着袒右肩式袈裟,衣角反搭于胸前,为早期的萨尔纳特式样。胸部、左肩、脚踝处以两道连珠纹表现衣缘,中间錾刻精美纹饰,左手袖口故意采用留空的方式来增强袈裟的灵动感。佛陀双脚全跏跌坐。
十二世纪合金铜文殊菩萨
这是一尊具有鲜明克什米尔风格的文殊菩萨站相。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我国西藏地区毗邻,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佛教文化艺术的昌盛之地,佛教文化艺术也极具地域特色。文殊菩萨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站立于方型台座上,左手拈莲枝,莲花盛开于际,托经书;右手上举,手作握持状,原应持有一把智慧宝剑,经书表示智慧渊博如大海,利剑表示可以斩杀一切烦恼之贼,这是文殊菩萨身份的重要标识。文殊菩萨发髻高耸,头戴宝冠,冠叶高高耸立,中央呈三叉形,两侧呈U字体。耳际有鱼尾形冠结以及向上飘起的宝缯,双耳佩戴圆形耳珰。面部丰润,額间饰白毫。双眉如钩,眉线优美,双眼细长并微微鼓起,宛如鱼腹,显得颇有神采。鼻梁挺拔,犹如悬胆。小嘴微抿,双颐丰润。整个面庞庄严秀美,极具克什米尔地区造像特点。菩萨上身裸露,胸部饱满,宽肩细腰,体形修长,极为优美;胸前佩戴项圈璎珞,双手戴臂钏和手镯,足戴足钏,尤其是手镯以蛇为饰,极为特殊。下身着轻薄贴体的短裙,短裙上錾刻精美花纹,衣裙如燕尾般飘于身体两侧,衣褶极为流畅。菩萨双腿圆润笔直,在方形台座的衬托下显得亭亭玉立。造像铜质温润厚实,比较注重前面的雕塑表现,这都是克什米尔地区造像常见的工艺特征。整体造型完美,风格古朴,工艺独特而精湛,堪称一尊希有难得的克什米尔地区造像珍品。
十四世纪铜鎏金龙树菩萨
这件作品一面四臂、头顶由后往前伸出五个那伽龙首,盖过头顶,造型极为奇特,这是其身份的标志。头戴宝冠,正中冠叶硕大,饰以浮雕的圆形花纹,耳际有扇形的冠结以及向上飘扬的宝缯。额头宽广、面庞圆润,浓眉大眼,双眉浓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双目鼓起,如杏仁状,显得极为有神。眉头微蹙、鼻梁挺阔、小嘴微张,神情庄重肃穆,却难掩内心的沉静与喜悦。其身型饱满、肢体圆润,主二臂右手抚于右膝、左手持短剑伸向右前方;另两臂上举,右手举圆环,右手拇指与中指相捻。上身赤裸、佩戴璎珞钏环,下身着长裙,长裙轻薄贴体,上面錾刻许多精美花纹。其双腿分开、一前一后,似乎骑在摩羯鱼的身上。
虽这件作品只是一个大的场景中的局部构件,但整个造像依然极为灵动鲜活,似乎随时能腾空而起,或者瞬间又将变成另一种姿式,充满了无限的动感。从这个意思上讲,它就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作品,它将一种具象的形象呈现出无限的可能,它让瞬间成为永恒!从风格上来讲,明显受到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属于14世纪卫藏及其周边地区的作品。龙树菩萨题材的作品所见不少,但这种四臂的极为少见,为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
十三世纪合金铜拉达克风格金刚萨埵
本尊金刚萨埵体态优雅,尊像全跏跌坐,头戴五叶宝冠,其冠侧宝缯于耳后起伏,仿佛随风摆动,自然飘逸,长耳垂挂耳饰,穗尾垂落双肩摇晃。其眼帘微垂,目光柔和而坚定,双眉细长直入高鼻,嘴角微微扬起,面容安详慈睦。其右手持金刚杵于胸前,左手结说法印,比例协调,典雅高贵。主尊衣饰繁复华丽,颈佩项圈,璎珞,嵌绿松石,腕、臂等均饰宝钏。造像整体比例精准,面貌俊美,纹饰绚丽,乃不可多得的佛教造像精品。
十二世纪合金铜藏西阿里风格金刚手菩萨
菩萨发髻高耸,头戴宝冠,冠叶如月牙状,耳际宝缯飘扬而上,双耳佩戴圆形耳珰。面部圆润饱满,額间饰白毫,宛如露珠。双眉如钩,阴刻的眉线极为优美,双眼细长,宛如鱼腹,显得神采奕奕。鼻梁高挺,小嘴微抿,双颊丰润,整个面庞显得端庄秀美。右手当胸持五股金刚杵,左臂自然下垂,左手于髋部持一茎莲花。莲茎蜿蜒而上,莲花开放于肩头,花萼之上托金刚铃。其上身裸露,刚健饱满。胸前佩戴项圈璎珞,双手戴臂钏和手镯,足戴足钏。下身着轻薄贴体的短裙,腰间束带以及连珠装饰等物简洁优美,飘垂于身体两侧的衣裙衣纹极为流畅。双腿圆润笔直,更显身体修长挺拔。足下承单层复莲台座以及叠涩式底座。底座纹饰粗犷古朴,两边饰以双塔,前方錾刻有藏文题记,内容大意为对此菩萨的礼赞。此外,这尊精美的金刚萨埵造像采用双色铜铸就,主体为合金刚材质,铜质莹润、富有光泽;底座以红铜铸造,铜质细腻,显得厚重大气。风格上为本场的另一尊文殊菩萨极为接近,具有鲜明的克什米尔风格,应为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古格王朝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