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相信乌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报赴乌兹别克斯坦特约记者 闫 树
一阵笛声划破夜空的静寂,音色并不清脆悠扬,而是略显嘶哑低沉,顿时把人们带入一种苍凉空寂的时空之中。“在古时候、最远最远的过去,昆吉拉特的土地上曾经居住着16个部落……”在二弦琴、口弦琴、手鼓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下,一位老人抑扬顿挫地讲述起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的开头,开启了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乌兹别克斯坦首届国际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节4月6日在该国东南部城市泰尔梅兹举行开幕式。
“荷马的当代同事”
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像中国的陕北说书、山东快板、京东大鼓等也属于这种艺术。而在乌兹别克斯坦,人们称之为“巴赫希”艺术,它在当地具有独特、崇高的地位。“巴赫希——乌兹别克民间艺术的化身”,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这样向外国人介绍,并准备把它打造成一张国家文化的名片。
“巴赫希”的表演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和多人。如果是单人表演,艺人连说带唱,通常会抱着一种叫“都塔尔”的琴作为伴奏乐器。“都塔尔”的大致形状像吉他,但琴弦只有两根,演奏时用左手按住琴板控制音调高低,右手弹拨琴弦发出声音。如果是多人演奏,伴奏乐器就会增加口弦琴、手鼓、手风琴等。在艺术节上,笔者还看到一种非常独特的乐器——瓷盘子。演奏者左右手各拿一个瓷盘子,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放在盘子背面,以固定盘子,中间三个手指戴上铜指套,敲击盘子发出声音,主要在艺人说唱时打节拍用。
“巴赫希”深深渗入乌兹别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农村和牧区的节日里、婚礼上、聚会时,经常会出现艺人们表演的身影。笔者在艺术节上看到的“巴赫希”通常还伴有舞蹈表演,身穿艳丽传统服饰的男女老少随着音乐和说唱翩翩起舞。但同行的当地人说,“巴赫希”并不总是有伴舞,也不是一般的娱乐 ,它更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严肃的价值观传承,它的故事、特别是英雄史诗中的精神已经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
或许这种场景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常见,但人们对艺人们的尊敬仍然存在。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给予说唱艺人崇高的地位,技艺高超者被授予“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巴赫希诗人”的称号。笔者看到当地英文杂志在采访一位“人民巴赫希诗人”时,称他为“荷马当代同事”。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荷马”们还活着,他们传承的不是文字,而是更加本源的口头说唱。在艺术节开幕式结束后,笔者遇到参与表演的“人民巴赫希诗人”之一诺尔马托夫。他告诉笔者,“印在书上的史诗只能是死的文字,而只有艺人们把它演唱出来,才是活生生的史诗。”
“博士”传下的财富
在艺术节上,一名参加研讨会的伊朗学者告诉笔者,他经过考证认为,“巴赫希”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汉语中的“博士”一词,既有知识渊博之士的含义,又有老师、师傅之意。从他的发音中,我听到两者确实非常类似,而当地的地理和历史似乎也能说明这点。
中亚的核心地区,中国古代称为“河中”。这里的河指的是南边的阿姆河以及北边的锡尔河,河中就是夹在两河中间的地区。本次艺术节就是在阿姆河畔的泰尔梅兹举行的,那里是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省份苏尔汗河省的省会,号称“巴赫希艺术之乡”,拥有几十名“人民巴赫希诗人”。
泰尔梅兹南边隔着阿姆河与阿富汗相邻,据说当年无论是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军队北上,还是蒙古帝国军队南下,都曾从这里渡河。十字路口的位置带来了文明的交融,中国的词汇在这里被借用并不奇怪。
乌兹别克民族形成于9—11世纪,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被认为形成于这一时期,这是游牧民族驰骋在中亚草原的时期,也是不少中亚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时代”。
《阿勒帕米西》主要讲述传奇英雄阿勒帕米西克服艰难险阻迎娶未婚妻巴尔沁以及后来意外被俘、遇救、回归、打败篡权者的故事。整个史诗包括了40个故事,上万行诗句,如果完整说唱下来,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巴赫希”艺人确实是“博士”。
任何国家的原始历史和文化首先表现在其民间口头史诗中,它们是维持和发展国家价值观和传统的宝贵财富。出于对史诗的重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下令筹办了这次艺术节,并出席艺术节开幕式。
全力复兴“巴赫希”
随着社会发展,世界很多地方的传统艺术遭遇现代化困境。“巴赫希”艺术也不例外。
自20世纪以来,由于更多的娱乐选择,更先进的知识传承手段,“巴赫希”在城市的影响力日渐下降。米尔济约耶夫说,一个痛苦的现实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大众文化”和“商业化”日益显露出负面影响的复杂时期,人们对“巴赫希”的关注和兴趣不断降低,在很多地方,这样独特和伟大的艺术被遗忘,变成一种文化遗产的样本,因此,保护和发展这种不可比拟的古典艺术,安全地把它传给后代,是我们艺术家、政治家和所有人高贵的义务。米尔济约耶夫说,这届国际艺术节就是达成此项意义深远目标的一个开始。
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在泰尔梅兹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巴赫希”学校,有数百名儿童以传统的“大师和学徒”的方式学习这种珍贵的艺术。
中央政府还许诺,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确保“巴赫希”艺人们能不断参与婚礼、各种节日和文化活动。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巴赫希”艺术。通过这些手段,乌政府希望“巴赫希艺术不仅重复唱出人们的过去,也能发出当代的响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