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作为假问题的\\「提出哲学的终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决不能给理智加上翅膀,而毋宁给它挂上重的东西,使它不会跳跃和飞翔。”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64年发表的《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一文中,曾经明确地提出了“哲学的终结”的口号。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经常有其他的哲学家提出“哲学的终结”。到了海德格尔生活的时代,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蔓延,这种“终结风”越刮越烈。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利普塞特和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等就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终结”的著名口号。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艺术的终结”、“科学的终结”等口号。但有趣的是,历史本身的发展却与这股甚嚣尘上的“终结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科学;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实际上都没有被终结,而真正被终结的却是这类关于“终结”的口号。海德格尔的说法也不例外。
就像其他任何人关于“终结”的言说一样,海德格尔在言说“哲学的终结”时,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言说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语言哲学上的诡辩。我把这种诡辩称之为“能指大于所指”。打个比方,桌子上放着六杯茶。当我坐在这张桌子的周围,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一杯茶”这个概念时,这个概念作为能指可以指称六杯茶中的任何一杯。然而,如果我在言说中实际上试图涉及(即指称)的是六杯茶中的“这一杯茶”,但在言说中却没有使用“这一杯茶”这个确定性的能指,而是泛泛地使用了“一杯茶”这个不确定的能指,这时就会出现“能指大于所指”的诡辩,因为“一杯茶”这个能指可以指称六杯茶中的任何一杯,但“这一杯茶”这个能指却只能指称六杯茶中的某一杯茶。
同样地,当海德格尔说“哲学的终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就“哲学”这个能指来说,它包含着古今中外的一切哲学(理论),甚至包含目前还未产生,但今后一定会被提出的新的哲学(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终结”意味着所有的(包括将来出现的)哲学(理论)的终结。但事实上,海德格尔用“哲学”这一能指所指称的实际对象却可能是某种具体的哲学(理论),如实证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传统哲学等等。假定海德格尔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是“传统哲学的终结”,但他说出来的却是“哲学的终结”,那么,他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能指大于所指”的诡辩之中。实际上,这种“能指大于所指”的诡辩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陷入的困境之一。举例来说,当人们只看到几只天鹅的羽毛是白色的,就急于断言“一切天鹅的羽毛都是白色的”时,“一切天鹅”这个能指远远地大于实际指称的对象“几只天鹅”。正是这种“能指溢出实际指称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导致了语言哲学中的诸多诡辩。
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已经确定把六杯茶中的这一杯茶作为谈话中指称的实际对象,那么,他就不应该使用“一杯茶”这个含糊的、扩大化了的能指,而应该使用“这一杯茶”这个确定无疑的能指。显然,当人们使用的能指是“这一杯茶”,而指称的对象也是“这一杯茶”时,能指和所指是同样大小的,因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是确定无疑的。
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的终结”的口号,由于其能指的含糊性和漂浮性,成了一个虚假的口号或虚假的问题。事实上,在人类思想史上,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哲学的终结”,而只可能出现“某种哲学观点的终结”、“某个哲学流派的终结”或“某个哲学家理论的终结”等等。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海德格尔试图把自己的“思”与整个“哲学”区分开来并对立起来。但这样的区分和对立恐怕只有在他自己的语境和幻觉中才是有效的,事实上,人们在书写哲学史时,根本不可能把海德格尔置于哲学之外或哲学之上,而仍然把他看做置身于哲学史上的一位哲学家。而从这篇论文论述的内容,尤其是从“哲学”这一能指所指称的实际对象来看,《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这个篇名也是虚假的、名不副实的,或许它应该被改成《传统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才真正切合海德格尔的本意。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思”至多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却不可能是对哲学的超越。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的名言:“决不能给理智加上翅膀,而毋宁给它挂上重的东西,使它不会跳跃和飞翔。”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 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