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作者对什么的「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什么作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网络上已议论纷纷,有从审美角度分析的,有从道德角度分析的,还有从法律角度分析的,本文则从心理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画家能画出,让老百姓看来都如此不堪的画来?
绘画属于艺术门类,而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又属于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
艺术不像理工科,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任何异议。
艺术依靠的是创作者个人的感觉,以及在感觉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理念。然后艺术又特别提倡创新,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所以,艺术家们总是绞尽脑汁,力求出格出新,通过抓人眼球、动人心神的作品来赢取观众的认同。
可是,创新固然不错,但创新如果没有深刻的精神理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做支撑,则很容易流于奇丑怪异,甚至转变为低级趣味。
插图画成这样,看得出画家是想追求与众不同的,只可惜,这与众不同也反映出画家精神世界的低俗、怪异和扭曲,而不是基于真善美的创新。
不过,画家可能不会这么认为。他会认为,这是个人的审美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现在,甚至还有大V发文支持,认为“要求审美统一化是没审美的概念,因为审美是个性化的”,其内含的观点与画家的想法一脉相承。
那么,这种观点对还是不对呢?
因为艺术追求的是创新,所以,艺术审美是个性化的观点本身并没有错。
但问题是,当把一种审美通过大众化的媒介向外传播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审美对公众造成的影响了。
更何况,这次画家的所谓的个性化创作,面向的是对美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未成年的孩子,所以,更不可不注意影响!
所以,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创作,在小圈子里也许可以随意展示,但如果放在公众平台上,就必须考虑其给社会大众造成的影响。
某知名院校的模特艺术展
要知道,教书育人,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孩子从小接触到这种怪异的信息,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行为。而从宏观来看,则会给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关于思想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千万别小看它的作用。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就非常擅长——许多国家颜色革命的发生,就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密切相关;这种思想渗透,甚至把世界第二强国苏联都忽悠散了架;还有俄乌战争以前和战争中乌克兰的表现,都无不与其国民的思想被渗透有关。
另外,记得笔者小时候学过的教材,插画的内容并不是这样,那为什么现在的插画却能画成这样,而且还能通过层层审核公然登陆于官方教材呢?
不得不说,这与某个群体的审美观失常有关(至于在审美观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则需要调查以后才能确定)。而群体的审美观失常,则与改革开放以来,对大众思想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
时尚圈里新奇怪异的时尚系列
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西方大规模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带入了西方思想文化体系。
西方思想文化体系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同时,更有其糟粕的一面,比如金钱主义、自私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丛林主义等等。
现在,国内主流的艺术家大多为60、70年代出生(也不仅是艺术家,还包括这个时代的整个群体),当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时,正处于80、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
这批人,幼年时因时代原因,缺失了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形成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之上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当他们处于思想饥渴的青年阶段时,恰逢改革开放,自然很容易接受当时被奉若神明的西方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视作自己的创作准则——当然,他们创作时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总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实则被西方思想忽悠了还不知道。
其实,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角度观察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主体精神底蕴仍处于肤浅低俗的层次。现在国内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低劣,就在于其内在精神意识中奉西方为圭臬,陷入了低级趣味而不自知。
教材插图可能模仿的画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关键还在于当代的教育过于偏重科学技术等实用类学科的建设,忽视了文化艺术等思想类学科的建设。
当然,这也与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侵袭后,迄今为止,尚未建立新的可与西方文明抗衡的东方文明有关。
不过,我们也已经看到,传统文化开始在90、00后一代身上复兴——汉服、唐装的流行就是重振中华文明、重拾民族自信的一个表现。
当然,文明的振兴还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今年对中华历史文明古迹挖掘的大力宣传,也在起着这样的作用。
大国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还是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比拼,最终则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比拼。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行者弋原创,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