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宋朝街头卖艺「叫卖声音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实际上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不管出售什么,商品质量一定要过硬,并不是说好的商品就不需要宣传。
中国的商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广告宣传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为此脑洞百出,有许多特别超前的创意。
宋代是中国商业繁荣发展的时期,宋徽宗《宫词》有云:“娇云溶漾作春晴,绣毂清风出凤城。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二十八个字便使一幅春日街头喧闹的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卖花声、卖卜声和卖寒食、饧糖空灵的箫声……我想《清明上河图》若是有声音,各种叫卖声一定是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宋朝人称这样的叫卖声为“吟叫百端”。
叫卖声被宋朝人发展成了一种艺术,甚至还有路演和比赛。
两家商店唱对台,这边厢徐福记请来“律华社”唱伎文七娘,那边厢张福记请来“象生叫声社”的叫声班,各展长才,把货声吆喝演绎成歌曲,俨然是宋朝的路演。
明代 计盛绘《货郎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如此,《武林旧事·元夕》载,南宋末年的临安还举行过一届仅限卖食品小贩参赛的“叫卖大奖赛”:临安知府先“海选”出相貌周正并擅长叫卖的人。看,要求形象和歌喉,跟现在的综艺选秀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选拔出的小贩到禁宫外恭候,准入的旨令一到,他们便托着各自的货物“歌叫竞入”,先向皇帝汇演,然后再向妃嫔内人以下的宫人献歌。唱得好的人,盘中的“市食”便能卖出个好价,“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
卖磨合罗的小摊(图源 | 搜狐文化)
说穿了还是哄皇帝和他的一干家眷玩耍,但确实能证明那时的卖货声很能登大雅之堂了。
时间穿越千年来到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广告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其重要性和商家的热忱却是一点儿没变。
关于民国商家的促销手段,首先那时候已经出现了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报纸和电台。
民国广告画(图源 | 搜狗百科)
民国广告画(图源 | 百度文库@东东船员)
在电台播送节目的演员经常兼职播送广告,比方说马三立先生的《文章会》里,就是这么插进去一段“软广”:
甲:我写那文章,我们校长和康圣人(指康有为)看了,拍案叫绝,连声喝彩!
乙:了不起。您带来了吗?
甲:干什么?
乙:让我们见识见识,长点儿学问呐。
甲:你想看,认识字吗?看得懂吗?我写的文章可不是小人书、看图识字的小画片,一般人看不懂,我们校长和康圣人……
乙:行了,我也上过学。
甲:噢,那行。可现在没带着,在手笼(手笼,过去妇女穿大衣揣手的物品,一般与大衣面料一致,式样配套,兼做钱包、小提包用)里呐。
乙:您又不是妇女,也戴手笼?
甲:人家送的,不好意思不戴。我那个手笼可不一般,是貉绒的,皮料讲究,做工精细,式样美观,最适于太太、小姐使用,在敦庆隆买的……
下面总要介绍一阵儿这个“敦庆隆”的商品,观众喜欢这对演员,也并不太在乎这样的“插播广告”。
马三立、赵佩茹二先生(图源 | 豆瓣)
至于商家的门店广告就更花哨了。
老舍先生的《老字号》里写了一个老派的北京布铺三和祥。
三和祥用的是清朝年间的老规矩——“做的是字号”,不做广告不宣传,不招揽顾客,导致了连年亏损。老掌柜引咎辞职后,新派人物周掌柜带来了一系列的“促销举措”:
“门前扎起血丝胡拉的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两盏煤气灯,把人们照得脸上发绿。这还不够,门口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四个徒弟,都戴上红帽子,在门口,在马路上,见人就给传单”……
这一切都令老派的伙计辛德治感到恐慌,他在周掌柜跳槽后鼓动董事会请回了老掌柜,觉得心里安分安宁。
跳槽以后的周掌柜还有些“更上一层楼”的办法:
“天成号门口放了两只骆驼,骆驼身上披满了各色的缎条,驼峰上安着一明一灭的五彩电灯。骆驼的左右辟了抓彩部,一人一毛钱,凑足了十个人就开彩,一毛钱有得一匹摩登绸的希望。”
周掌柜所到之处总是生意兴隆的,而三和祥却始终清汤寡水,掌柜的不抬眼皮,伙计们不主动推销商品,最大的装饰品不过是四个大红宫灯。老掌柜和辛德治都恪守着买卖的“规矩”,可是《老字号》的结局是——过了一年三和祥倒给了周掌柜的天成号。
民国广告画(图源 | 百度文库@东东船员)
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时代息息相关,广告的出现、发展无不体现着时代鲜明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文化,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东西。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