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洛宁的文化「洛宁方言大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洛宁人说话号称“竹根子腔”,语速快而硬,与豫西各县有明显的差别,天南海北也独树一帜。在茫茫人海中只要一听到“竹根子腔”,便知十有八九是河南洛宁人。毕竟为洛书故里,仓颉造字之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洛宁说话也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有史以来,洛宁人说话最带艺术风格的首推“王范、老城”。王范是商业名镇,排在老城前面是历史习惯,“只知王范镇,不知永宁城”。老城是洛宁多年的政治中心,首善之地。商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有机结合,互相影响、渗透便形成了最具有洛宁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
“真君子仁中取利,大丈夫义内求财”。受王范街几百年商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洛宁人说话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在商不言商”。同样是买卖东西,洛宁人绝对不说“买卖二字”。卖豆腐吆喝说“割豆腐”,买豆腐人说“割(端)块豆腐”。卖包子说“铲几个包子?”,买包子人说“铲一盘包子”。厨师问顾客“舀几碗汤?”,顾客回答:“舀两碗汤”。卖馍人问:“拾几个馍?”,买馍人答“拾六个”。群众管买布叫“掰块步”、买衣服叫“掰衣裳,”服务员问顾客“扯几尺白洋布?”,顾客答“撕五尺”。卖药人问“抓几副药?”,患者答“先拾一礼拜吧!”
洛宁人说话的第二个显著艺术特点是“谦(礼)让之风”。小到见面打招呼,问候“吃了吗?去哪了?”。农户蒸馍、吃饭,或卖东西若要碰到熟人,便会热情邀请你“来尝尝,来吃饭,来拾点!”,盛情相邀。你去买东西、进饭馆等服务场所,付款结账时,老板会客气地谦让道:“拿上吧,算了”!顾客笑道:“有有有”。“少收点,自己人”老板应声答道,双方在和气生财又有面子的气氛中结束交易,彼此快乐。虽说“让人是一礼,锅里没下你的米”,但谦让确实是一种美德,代表着洛宁人说话的一种艺术风格。
避讳艺术。在中华文化中避讳是对犯忌讳或不便直接说出的事物,借用其他的话语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讳饰。洛宁人说话深谙此道。该县人忌讳说“病”字。若某人生病去看医生。大夫问:“哪里觉得不美气”?病人答:“我这几天劳夜着,热风发(感冒)了,一把鼻子一把泪,感觉浑身不自在”。经过望闻问切,医生说:“开几顿药一吃都不再逆(不要紧)了”。洛宁人对亡人忌讳说“死”,常用“老了、不在了”等词来替代。在回汉两教杂居的地方,忌讳说“猪”字。如:回民人问候某人你属啥了?“我属亥(猪)来”。宰鸡、宰羊,忌说“杀”字,体现了一种对兄弟民族风俗的尊重。
称谓艺术。洛宁人热情好客,在称谓方面颇具地方特色。有两点可代表说明:1、亲来没出五服。2、舅家村都是舅。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洛宁人不论是否同宗同族都可尊称对方的父亲为“我叔(伯)或咱爷、咱奶……”,极显亲近。如双方见面后会亲切地问候:“咱姑这段身体咋样”?“老俵们招呼来不赖,咱姑这段身体还可以”!听着两人热情的谈话,外人还以为这两人是弟兄关系呢。知道两人两姓,八百杆子扩不住后,会说“我见俩人亲来没出五服一般,谁着猜错了!”。在洛宁舅父的地位极高,但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来说,叫舅是对人的一种辱骂,不能接受。可洛宁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外甥对舅父所在村及附近村舅父同辈的不论本家或外人都称呼“舅”。这种情况人们还是乐于接受的。这叫“舅家村都是舅”。
回望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文化具有特殊的巨大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依恋,并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快乐奉献。
洛宁人的说话艺术何尝不是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总结,重新审视其内涵和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呢?何尝不是河洛文化的根和脉得以延续伸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呢?我一直在深刻地思考和认为。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