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天津相声大师有哪些人「天津相声界」

时间:2022-11-27 11:25:16 来源:一娱一乐一八卦

大家好,天津相声大师有哪些人「天津相声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爱听相声,可能内行才会注意到捧哏的功力。

捧哏在过去也叫量活,笑侃为“半个身子、半张脸、半句话”,说的是在相声(尤其是一头沉的捧逗形式)表演时捧哏的舞台风貌,他们的半个身子隐藏在桌子后面;他们的脸总是看着右侧的逗哏的,只有半张脸对着观众;他们往往只说半句话:啊!对!咳!是吗!废话!没听说过!别挨骂了……
虽然表面上看,捧哏的看似位置较“轻”、戏份看似比较“少”,但是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说好比逗哏的要难,由此相声也就有了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

天津相声名角倍出,捧哏大家真是不少,最著名的首推赵佩茹先生。1937年起,赵先生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这二人的合作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被称为绝配。常宝堃牺牲后赵先生和马三爷的合作,出了很多精品。

赵佩茹先生的徒弟可以说是个个牛,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和侯耀文等,徒孙也牛,王平、郑健、孟凡贵、阎月明和郭德纲等人,少马爷称他是捧哏“亘古一人”。

朱相臣先生,天津人,少时曾在“正兴德”茶庄学徒,因酷爱相声表演而从艺,后拜相声演员张寿臣为师,学满出师不久便展露锋芒,其最大特点是冷峻幽默,成为行内炙手可热的捧哏大蔓儿。

朱先生他一副冷面孔,几分书卷气,语言不多,但能出奇制胜。郭荣起、朱相臣就是珠联璧合的一对黄金搭档。台上有买卖,台下有交情。这对搭档在长达十年的合作中贡献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夜行记》《打牌论》《当好营业员》《怯拉车》《绕口令》等等都成为两人表演艺术标志性的组合。

特别是他和苏文茂的合作,达到了珠联璧合、捧逗化一的艺术境界。其语言冷峭傲岸,如同钢锋出鞘,光彩夺目。可以说,他的出色配合为苏文茂“文哏”相声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业内人士及相声观众的推崇。

白全福先生,一直与常宝霆搭档,为常捧哏,合作长达三十余年。白全福与常宝霆几十年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特别是白全福的捧哏艺术,更是炉火纯青,独树一帜。他擅长表演“子母哏”、“腿子活”的节目,在这样的节目中,他善于发挥自己的特点。白全福在与常宝霆的多年合作中,形成了严谨、机智、风趣、热烈、绘声绘色和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给天津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班德贵先生也被称为大捧哏,班先生1953年10月拜于马三立门下,同时收范振钰为徒。1954年成立和平区曲艺杂技团,1956年和冯宝华同任相声队队长(当时还有于宝林、常宝霖、连笑昆、耿宝林、王家琪、高英培、范振钰、刘文亨、刘文贞、于佑福、刘玉凤等)。

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先生,相声艺术师承朱阔泉,与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互为师兄弟,文革后为马三立量活,合作10余年。其捧哏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又致、文雅洒脱,铺平垫稳恰到好处,马三立评价他是个“不碍事儿”的好捧哏。

这一个高瘦一个白胖的“马王组合”,在八九十年代为观众带来了无穷欢乐,堪称绝响。经常逗的大家喜笑颜开。马三立对王凤山的评价是:“一是认真、二是准、三是不碍事。”直到1992年76岁的王凤山去世,他们同台演艺才结束。

于世猷,主要与马季搭档捧哏,1973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先后与常宝霆、侯长喜、刘文亨、赵伟洲、马志明、王佩元、苏文茂等名家合作。

马志存先生:天津人,自幼喜欢相声,原是建筑工人。五十年代后期参加业余演出时,结识了赵佩茹先生。赵佩茹根据马的艺术素质,建议他专攻捧哏。马志存后拜赵佩茹为师,专攻捧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捧哏素质好,台风稳健,口风极佳,甘作绿叶,却与逗哏者配合极为默契,是捧哏演员中的佼佼者。“文革”后期调入天津市曲艺团,为苏文茂捧哏,名声鹊起。其弟子有马洪升、赵传真、王宏、刘亚津等。

杜国芝先生,是捧哏名家张庆森的弟子。杜国芝原来是一位普通工人,因酷爱相声,曾投师于张庆森,后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捧哏演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杜国芝与李伯祥搭档,表演了众多不同题材的相声作品。杜国芝善于根据李伯祥的口风、神态给予适当的辅助,从不突出个人,恰如其分地使用“蹬、谝、卖、踹”各种捧哏技巧。他能将人物个性有分寸地展开,表达爱憎情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文玉先生,是相声、评书演员。1957年拜相声演员张振圻为师,学说相声。1960年自河北大学肄业后,参加了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文革”后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与相声名家刘文亨搭档,表演相声。他们共同创作、演出了相声《追韩信》、《啼笑姻缘》、《老大难》、《请剧团》等。

冯宝华先生是马桂元的徒弟,属于宝字辈,十三岁学相声,40年代后期,开始与于宝林先生合作,1961年调入天津市南开区相声队,为魏文亮捧哏,晚年在众友相声团为尹笑声先生捧哏。

谢天顺先生天赋极好,他的捧哏见招拆招、不怯不抢,有些冷幽默,口风也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挥,有表情有动作,话不多但句句是地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范振钰1950年拜班德贵先生为师,专事捧哏。出师后,加入天津和平区曲艺。文革期间,在工厂烧锅炉,1979年重返舞台与高英培一起调入全总文工团,高英培与范振钰合作40余年,配合默契,珠连璧合。

尹笑声,也是捧逗俱佳,尤其是和黄铁良的合作。黄要是卯上,真够闹腾的,尹先生又那么“稳当”,俩人合作严丝合缝。

孟祥光先生早先是评书演员,后改行说相声拜在北京相声老前辈“小迷糊”王世臣先生门下。虽然算是半路改行,但孟祥光在捧哏方面的天赋并不差。给魏文亮先生捧哏时,不仅能衬托魏先生热情火爆的表演风格,也展现了他个人在柳活和发托卖像方面的优势。在与孟祥光合作的二十余年中,也成就了魏文亮表演艺术的巅峰。

郑福山先生,1960年进入和平区曲艺团,1962年拜张庆森为师,学会了数十段相声。1964年进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1970年转业参加一轻局的业余演出。1984年借调到天津市曲艺团,与赵伟洲合作。1999年加入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哈哈笑艺术团,先后与陈鸣志、赵津生、刘文步等合作,自戏称“小灵人儿”,外号大腮帮子(有时候简称“大腮”)、大鲶鱼,都是刘文步给起的舞台外号。

王佩元先生捧的好,王先生是常宝霆的弟子,1971年即以与老师合作表演的作品《挖宝》享誉全国。在天津市曲艺团工作数十年后,于1997年调入解放军海政文工团,同常贵田成为搭档。

王佩元先生的父亲王起胜,是评书大家田连元的师傅,但是,王佩元没有学评书,而是说了相声,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河西区戏曲学校曲艺班没有评书专业。

黄族民,是少马爷马志明先生手把手培养的,也是少马承认的唯一弟子,(没摆支而已)。其实,黄老师也是学赵佩茹的,只是没达到赵佩茹那水平。

马树春先生,自幼喜爱相声艺术,曾随于宝林学艺并得到老艺人张兴华的指点,特别是1984年于宝林先生退休后,他曾为于宝林捧哏,并得到其言传身教,2000年正式拜于宝林为师。近年来在哈哈笑相声队与佟有为合作,整理并改编了几十段传统相声,并创作演出了大量新相声。马老师在台上有个雅号“蜡笔小新”,曾多次在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中获奖,马树春与佟有为是一对黄金搭档。

更年轻的一辈里,也有很多艺术不错的捧哏演员,如盛伟、谷宗翰、赵旭,刘铨淼等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