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教育在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如何促进兴趣全面发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对体育尤为重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被放在了育人目标的首位。本版图片/资料图片
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社团活动。
▼学校名片
北大附属实验体系-益田同文学校(以下简称“益田同文学校”)是由北大青鸟同文集团与益田集团共同合作创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新型国际化学校,占地230亩,投资12亿元。2018年9月,学校迎来首批新生。
益田同文学校校长孙清亚介绍,学校的定位是提供量身定制的精英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他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天赋,我们希望给他们不一样的美好未来。”
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才艺
特别金奖7枚,金奖10枚,银奖18枚,铜奖33枚……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中,益田同文学校的学生表现十分抢眼。而其中不少获奖学生入学前在美术方面几乎是零基础,三年级学生高孜润就是其中之一。
零散的单线条、歪歪扭扭的小人、脏乱的画面……翻开高孜润半年前的绘画作品,很难想象他能以一幅块面抽象画赢得特别金奖。但在美术老师黄丽丽的眼中,高孜润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一开始画得不太好,其实是因为他的想法创意特别多,以至于没有时间去修饰画面、填充颜色。
黄丽丽记得,在一次图形与联想课上,她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黑色的小圆点,问他们能够联想到什么?眼睛、虫子……当同学们绞尽脑汁的时候,高孜润脱口而出:“星空里的黑洞。”从那时起,黄丽丽开始注意到,高孜润其实很有想象力,但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闷头画,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他孩子也不太认同他的作品。“在很多孩子心里,美术是有标准的,比如画得越像越好。但事实上,每个孩子的独特想法才是最宝贵的。”
为了打破孩子们的固有认知,黄丽丽专门用一节课介绍了毕加索的故事和画法,这堂课给了高孜润很大启发。“眼睛可以做成菱形,头发可以做成葫芦形。”在黄丽丽的鼓励下,他向全班展示了自己画的人物肖像,收获了同学们佩服的目光。不知不觉中,高孜润越来越自信,并逐渐学会了用颜色丰富自己的画面,美术也成为他最喜爱的一门课。为了学习更多的绘画技巧,他加入了油画社团和创意美术社团,衣服上常常沾着各色颜料。他悄悄告诉黄丽丽:“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画家。”
看到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孙清亚感到很欣慰。他提出,学校要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和高雅气质,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才艺。泥塑、剪纸、美术、音乐、舞蹈……除丰富的美育课程外,学校还成立了软陶、摄影等兴趣社团和管乐、素描等专业社团。素描社团老师赵玉忠告诉记者,自己会分三组给不同水平的孩子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发现并培养美术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定期举办相关比赛和展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孙清亚认为,作品被展出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励学生持之以恒,最终将兴趣发展为特长。
将体育打造成第一学科
除美育之外,体育也是益田同文学校尤为重视的一方面,“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被放在了学校育人目标的首位。
孙清亚强调,给孩子一个好身体才能给孩子一个好未来。“我们要将体育打造成第一学科,清晨第一课是体育,课时最长的也是体育,每个孩子至少要掌握一项休闲运动,参加一项竞技运动。”
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两个足球专业社团,每次训练结束,孩子们都要写一篇训练日记,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遇到的问题,记录训练中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等。“脚弓传球应该如何摆腿?支撑脚离球的距离应该在多远?”在足球教练张明看来,孩子们的训练日记是重要的沟通工具,帮助她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一个学期过去,张明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起初,他们总是一拥而上去抢球,现在却会思考比赛规则和自己的角色,比如前卫应该追着球到后卫的位置吗?”作为一名退役的足球运动员,这也是张明希望达到的训练效果:一开始孩子们认为足球只是一种游戏,现在他们把它视为一项专业的运动。每当遇到有人摇晃球门或破坏绿草地,足球社团的孩子们总会严肃地上前阻止。训练间隙,他们喜欢追问张明的职业经历,了解她学习足球和参与比赛的细节。在张明看来,校园足球能让孩子在竞争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
除足球外,益田同文学校还将引进马术、山地自行车、攀岩等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孙清亚表示,将依据孩子的身体发展规律,构建不同学段的身体锻炼项目和达成标准。
把整个世界变成孩子的课堂
“孩子是螺旋式成长的。”孙清亚说,学校需要提供丰富且可衔接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连续成长。比如,小学低年级是孩子发现兴趣的时期,他们可以尝试参加不同的兴趣社团,寻找自己的爱好;升入高年级后可进入专业社团,将爱好发展为特长。目前,益田同文学校共成立了36个社团,包括专业社团8个,兴趣社团28个。
除了这些多元化的课程活动,学校还将目光投向了校园之外。孙清亚提出,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实践化。“很多城市里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症’,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对未来缺少感知,这对于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学校结合廊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研发了在地课程。
认识庄稼、定向越野、搭避难所……2018年10月,学校组织孩子们到田野里开展了项目学习。孩子们亲身感受一公顷究竟有多大,亲手利用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搭建避难所,亲自收集落叶制作美术作品。教学主任李晓伟介绍,地理、生物、数学等多学科教师都参与了在地课程的设计,这样的实地学习让孩子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用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像封闭的篱笆墙,学生的视野被固定在教室里,缺少直接体验和自主探索,我们要尝试把整个世界变成孩子的课堂。”孙清亚说。除四季课程外,学生们还会在学校实验室孵化小鸡和小鸭,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孙清亚认为,学校通过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好地去爱自己,爱别人。
益田同文学校的老师们告诉记者,校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给每一个孩子不一样的美好未来。”如果说第一代学校是早期“传道授业解惑”的私塾;第二代学校是工业革命时期标准化的学校,把不同的孩子塑造成相似的人;孙清亚希望打造的是一所第三代学校:教育高度个性化,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享受生活的。
走在校园里,孙清亚每天都很兴奋。很多低年级的孩子拥抱着跟他打招呼,楼道里学生们的笑声不断,有些入学时内向腼腆的孩子能够自信地登台演讲了……孙清亚相信,这所新学校正走在追求教育本真的路上。
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