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关于绘画的起源与发展「绘画的起源说」

时间:2022-11-29 15:49:21 来源:清风徐徐款款来

大家好,关于绘画的起源与发展「绘画的起源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追溯绘画的远古源泉,明晰当代画家的历史职责

在悠远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国绘画可以发展至今实属不易。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早期的绘画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线条也非常简易,远古的绘画承担的更多的是一个基础而恢弘的历史框架,从历史职责的角度看,绘画媒材本身自带历史的承载功能,对这些绘画媒材的发现和发明,是我们理解绘画的基本载体。巫鸿的《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也是基于此,在创造上,这部作品的艺术史背景相较他的历史背景要更深刻一些,虽然属于艺术类的简要入门内容。但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来欣赏这些精品画作,你依然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以线性顺序的方式来设计,从代表作品的发展和演变开始,逐一展开了从远古至唐的的历史变迁和绘画历史,通过简要的梳理论述和分析,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一个绘画家对绘画的读到理解。相对于其他的中国早期绘画的通识读本,我们可以看到脉络梳理又其独到之处,和郑午昌先生可以相提并论,但是从内容的实例举证上来说,明显吸取了前人的特色,尤其是墓葬壁画的实例非常丰富,彼此之间的内容和绘画的东西足够让我们相互参照。

从单一的纸质作画,但多材质绘画,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传统意义上上的国画,已经受到了新时代的冲击,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数码和摄影的影响,特别严重,油画的艺术浸染又开始形象了新时代的画风,反而让传统国画有了被淹没的趋势。信息时代的我们,更习惯让数码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绘画增添光彩,无需几十年的艺术浸染和全心修行,似乎全世界的画师都在尝试着趋同这种跨时代的新风格。在这些不同的作品里,只有中国传统画作依然保存自己的特色。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巫鸿在《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序注里,就以唐代张彦远的内容为介绍的基本内容,远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他所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已经是属于新时代的绘画特征的汇总了。在几百年来的那部佳作中,相较于远古,中晚唐就已经是“现代”的绘制。同样的历史规律,在这本《中国绘画:远古至唐》里,唐代是时代的尾声,而我们,则是唐代辉煌的尾声。不知道当我们所处的“现代”在历史沧桑之后,成为了千百年之后绘画的那些后人们眼中已经遥远的“古代”时,他们又会用怎样的标准,来审视我们这一“现代”时期的“中国绘画”呢?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时间区隔很又特色,远古与唐作为一个分界线,全书来分割,分别是“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作为画家和艺术史家,巫鸿认为,晚期绘画和近代的绘画已经有了共同的特色,他们更多的会聚焦在图像的摄取和艺术风格的自觉探索中。《绘画的独立:楚文化的突破》一章里将,按照历史演变,如果我们着眼于中国早期绘画,那些这些文明的遗存必须依附在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特别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这些历史遗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珍贵的首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在漫长的流变中,经受了不同时间的历史淘洗,但是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迄今却还是可以在今人的研究中一窥面貌。

历史的价值必须以研究者的历史倾向为主题,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的巫鸿,研究的方向正是“黄泉下的艺术”。《黄泉下的图像世界:东汉墓葬壁画》一章提出,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贵族、皇族、平民的墓葬艺术及建筑的特征,必须注意三个本质要素: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艺术的墓葬文化是整体设计的,而这些整体设计的墓葬风格,必然为死者灵魂创设而来,这种特殊的主体空间牵连的其实是过去、将来和永恒,如何设计好,如何在完全封闭、留存永久的墓葬空间里去,让艺术的设想可以为逝者创造运动的生机,这里留下的用色、线条、风格等特征,反馈的都是中国早期绘画里最主流的绘画流向,以此呈现的,必然是中国绘画产生、演变、最终走向转折、直至在历史中走向蜕变的艺术过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