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金庸武侠为什么好看「金庸文学功底为什么这么好」

时间:2022-12-01 11:33:17 来源:暗夜小鸮

大家好,金庸武侠为什么好看「金庸文学功底为什么这么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代武侠宗师,一代人的记忆

金庸是通俗文学大家,有最广泛的读者群;可是在纯文学的世界里,对金庸发表赞美,往往会迎来讥笑。

很多人看金庸的书,只是把它当成消遣闲书。一个标榜文学青年的读者,会说自己爱看金庸小说吗?那实在太掉价啦。

这让我想起金庸在正统文学史的排位。

我读大学时有一门现代文学史的课。除鲁巴茅郭老曹等人,这本书分门别类讲了各种文学流派。什么「山药蛋派」、「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现在我已记不清都有哪些人。

大众熟知的琼瑶、金庸、古龙呢?教材最后一章几页「港台文学」,列有一些读者熟悉的名字,亦舒、李碧华、古龙、金庸,等等。谈及他们的文学成就,难免加一番「迎合市场需求,颇受读者喜爱」的话,听起来就很不入流。

这就不难理解,每有金庸粉丝说诺贝尔文学奖,就会有人普及:诺奖是颁布给严肃文学的,它只关注人类悲苦命运和终极问题,怎能颁给通俗文学呢?

如此高屋建瓴的说法,一下把「翻译困难」「文化隔阂」等辩解打败。

通俗文学是消遣的玩意儿,怎配得上诺奖呢?不只是诺奖,金庸作品在华语文学奖里,也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当然我不是为金庸叫屈。和他作品的广受欢迎相比,这些荣誉实在无足轻重。金庸作品何以成现象,为何在风靡两代人之后,又被许多人奉为文学经典?这值得研究。

我读过金庸大部分作品,一些未读的,历年电视剧翻滚播出,也足够了解。

一个很深的体会是:金庸作品在市面上大获成功,恰恰缘于文学界诟病之处。

第一个主要批评,金庸小说太迎合读者心理。

从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说起。陈家洛相貌英俊,谈吐风雅,出场就是翩翩佳公子。他是红花会总舵主,皇帝同胞兄弟,身世显贵,举止多情,还和美丽温柔的霍青桐谈恋爱。这样的设定怎么不迷人呢?

从这些能看出,金庸小说很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书剑恩仇录》是金庸所有作品最有家国情怀,迎合读者最少的。这可能是许多人嫌它沉闷的原因。

《碧血剑》的袁承志,少年下山,一路见证时代风云,参与历史进程,最终携美人归隐海外。《碧血剑》结局是悲剧,过程还是很精彩的。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金庸开创「修炼升级」模式。郭靖天资鲁钝,几经奇遇,功力大增,终成一代大侠;杨过出场是身世可怜的小痞子,情路坎坷,最后成为人人敬仰的「神雕大侠」。

到《天龙八部》,金庸将两种套路用在萧峰、段誉和虚竹身上。萧峰出场即是高光,以大英雄之姿从头打到尾,越战越强,令人心潮澎湃;段誉和虚竹则是打怪升级,能量充值,最终成为顶尖高手。

这就是很多人对金庸小说的批评:庸俗、套路。这种批评有没道理?

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把套路等同于庸俗,失之浅薄。

古往今来的成功作品,都有把握观众心理、使故事引人入胜的技巧。美国编剧大师布莱克•斯奈德归纳十种故事类型,比如阿喀琉斯之踵(超级英雄和他的弱点)、俄狄浦斯(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小人物逆袭(从弱变强),等等。

这种归纳说明,故事套路符合创作的规律。

金庸写小说,很重要的原因是招徕报纸读者。他得掌握读者的预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和文学创作并不冲突。「把故事写得好看」,这本身就是一种本领。

金庸曾表示,他学习的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大仲马是法国通俗文学巨匠,写出《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这些精彩小说。平心而论,金庸的艺术成就比大仲马高多了。后者作品在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发展、形象多变复杂方面,都远不如金庸武侠世界的群像。

大仲马是法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大家,金庸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理当要高得多。

对金庸的第二个批评,是认为他的小说虚假、幼稚、不合逻辑。

王朔说过,金庸小说的人物真是莫名其妙,见面就是打架,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偏不说清,就是要打。这些人打架凶恶,可谁也干不掉谁,一到将出人命,就有个什么事盖过去。

还有批评称,金庸小说有严重的架空感。很多故事明明有历史背景,却仿佛发生异次元。江湖门派,几千几万人开武林大会,朝廷也不过问?泰山、华山和少室山都是名山大川,一伙不事生产的强人,动辄火拼,死掉几十上百人。官府干什么去了?

这些批评看似机智尖锐,实际上也无理。

中国的小说有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神魔小说如《西游记》都会描摹世情百态,《水浒传》和《金瓶梅》更以写实见长。若以现实主义手法写长篇武侠,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答案是让人失望的。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通常指民国以前清代的武侠作品。这些作品的大侠最大特点是什么?朝廷之鹰犬,体制之奴才。《七侠五义》的展昭、《施公案》的黄天霸,这些很写实的「大侠」,有什么魅力呢?如果你去读书,甚至会觉得他们很恶心。

古代有豪杰大侠,比如朱家、剧孟、郭解,他们生活在体制边缘,「行不轨于正义」。这类大侠注定短命,朝廷一严打,他们四处奔走。此种「现实主义」写出来,没有豪情,只让人觉得可怜。唐传奇有一些古典意义的大侠,《聂隐娘》《昆仑奴》实在太短,如吉光片羽,形象也模糊单薄。

以金庸为代表的新古典武侠小说,其伟大在哪里?他们抛弃清代武侠小说的窠臼,创造出一片想象的世界。这种想象并非完全架空,其故事背景有历史感,人物却是复苏古典的武侠精神。

没有政府强力压制,人们按照什么规范行事呢?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是司马廷对「侠」精神的概括。

金庸武侠世界里,我们处处能看到这些闪光品质:公正豁达、助人为乐、忠于知己、勇敢诚实、爱惜名誉、慷慨轻财。金庸赋予人物理想化人格,使他们鲜活生动,可亲可敬。

金庸刻画人物,擅长避免脸谱化,每一人的性格,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千人千面,让人过目不忘,同时意味深长。复苏传统武侠精神,赋予「大侠」更多含义,让英雄形象丰满生动起来,这是金庸对武侠文学的一大贡献。

金庸武侠小说是虚构浪漫,一些细节深究下来不靠谱,这些毋庸讳言。从大面说,我们不该苛责「架空」的设定。倘若完全写实,政府严管江湖,三山五岳有官僚牧守,大部分故事没法讲,金庸武侠世界也不复存在。允许抽离架空,理解想象驰骋,是对文学的尊重。

忽略某些「不现实」设定,再看小说其他描写,能看到大量真实。最动人的不是武功,而是各种亲情、友情、爱情。小说家对人性的洞察,对权谋诡计的刻画,处处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影子。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吧。

金庸小说的观念

必须指出,作家刻画主角,赋予大量优点,往往只是出于作品需要,不意味着他本人赞赏这些人格。陈家洛软弱薄情,袁承志说是为父报仇,却几经摇摆。郭靖黄蓉在《神雕侠侣》,也都失去上一部的可爱。

主角观念代表金庸价值取向吗?我不这样认为。哪一种人格是金庸最欣赏的呢?杨过、张无忌、还是令狐冲?读者或有争论,不过有一点很明确,他们都是品行正派的主角。

正直、善良和真诚,这是金庸小说主角的基本品质。多情而不滥情,狡黠却不恶毒;重然诺,轻财帛,与朋友相交,则肝胆相照,这些到处看得到。即便韦小宝这样风评很低的主角,金庸也在赋予他闪光之处。

金庸小说常谈「家国情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道德大话,在许多人看来,这实在太不酷了。要理解金庸的家学出身,大丈夫济世报国,是传统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扶助弱小,抵抗强暴,这也是现代社会赞美的人格。

所以我常说,小孩子开始读小说,金庸小说是不错的入门。

情节精彩,想象力丰富,有大量优美的文笔和意境,这些自不待言。

单单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道德的观念,使小孩子不容易学坏,在这些方面,金庸小说高过多数的文学作品。

金庸小说的家国情怀,也非死板和绝对。

《天龙八部》里,萧峰最大的迷惘是身份认同。家国民族之上,有道德正义和黎民苍生。《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临终前的成吉思汗对话,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东西都具有普世的价值。

金庸小说写政治,有大量褒贬和讽刺。

《书剑恩仇录》里,我们能看到皇权阴险狠辣。《碧血剑》初写到修订出版,金庸思想经历剧变,对李自成也由赞赏到揭露。当代的意识形态话语,金庸小说里很少看到。

他的价值观,是非常传统的。

小说写政治,《笑傲江湖》是集大成者。《笑傲江湖》对当时中国政坛诸多现象,影射露骨,讽刺辛辣,仿佛政治寓言。金庸晚年说,《笑傲江湖》里龌蹉的政治现象,并非特定现象,而是存在任何朝代和团体中。

按照创作顺序读金庸小说,你会看到作家对政治的认识,逐步清醒和失望。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表面反英雄主义,实际是用荒诞写法反映现实。对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我不倾向「金庸变得油腻堕落」这一类解读。

作入世思索的同时,金庸作品还经常流露出世的人生思考。

《笑傲江湖》写尽权谋争斗,主角令狐冲反映道家避世的理想人格;《天龙八部》谈国仇家恨、江湖大义,每个人陷于各自人生困境。

文学评论家陈世骧曾评价:天龙八部是悲天悯人之作,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处处充满佛家思想。

金庸去世,关于他和作品地位的争议还会继续。在我看来,金庸是现代文学史被低估的人物;新古典武侠小说这个流派,其价值也被低估。幸好读者和市场不理会这些,他的作品从一出世就大卖,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作品。

金庸写武侠小说,或为卖报纸,或抒发胸臆,前后只持续十几年时间,在他九十四岁生命历程里,这段时间不算长。金庸一生最大的兴趣是办报问政,写小说有此成就,大概在他意料之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文学万马齐喑,金庸十几部经典作品,足以填补当时文学史的空白。

以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