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比兴在词作中的用法「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会儿所要讲的内容是有关“词的比兴”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一是比兴的含义,以及“比”与“兴”的差异;二是词中比兴与诗中比兴有何异同;三是比兴手法在填词创作中的运用;四是现代人在创作中运用比兴,常出现哪些问题。
一、何为比兴读过《诗经》的朋友,想必都听过“诗经六义”的说法。按《〈诗〉大序》记载:“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诗歌形式,因为《诗经》有《国风》、大小《雅》和《颂》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三种表现手法。
其实,“比兴”手法的运用,它所强调的是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人的情感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先说“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叶嘉莹先生认为,“兴”是一个由“物”及“心”的过程,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外物的景象才引起的一种感动。即“起兴”,由外物发端,引起你的这种情感触动。
像《诗经·关雎》的开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洲中相悦而鸣,触动年轻男子对恋人的思念,进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感抒发。再像《诗经·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诗句,这两处以桑树起兴,以桑叶未落之时,桑树之美好,联想到女子容貌的姣好,以及沉浸在爱情里;以桑叶黄落,桑树之枯萎,联想到女子的憔悴以及在爱情中不幸的命运。
再说“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叶嘉莹先生认为,“比”是由心及物,是内心中先有一种情感、志趣,再以外物作比。这种手法,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比喻”。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开端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即是“比”的手法,是作者先有归隐的志趣,再以“羁鸟”、“池鱼”的意象,比喻自己的这种情感。
再像杜甫的《江汉》,最后两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身当暮年,尚思为国效力,故而把自己比作老马,能够为人识路,尚能有所作为。这是典型的“比”的手法。
因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比”与“兴”之间的差异。“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兴”是起兴,由外物引起微妙的情感波动;“比”是刻意进行比喻,先有情感,再以外物作比。比就是把内心的情感 用物来比喻 。所以,“比”的手法偏理性安排一些,你看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和杜甫的“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都是理性地以物来作比。
因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比”与“兴”之间的差异。“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兴”是起兴,由外物引起微妙的情感波动;“比”是刻意进行比喻,先有情感,再以外物作比。所以,“比”的手法偏理性安排一些,你看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和杜甫的“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都是理性地以物来作比。
兴”的手法偏自然感发一些,你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是很自然地由雎鸠鸟的和鸣,触发内心的波动,从而兴起这种情感。“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在自我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联结。相比较而言,“兴”的手法比“比”的手法,更为微妙而难以言明。
二、词中比兴与诗中比兴有何异同比兴手法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国传统诗词,往往不以叙事为主,而以抒情为主。而抒情又切忌直白浅露,强调艺术手法的运用,强调含蓄的重要性。比兴手法,其实质是物(景)与心(情)的关系。传统诗词特别强调抒情与物象结合,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乃是自然而然的选择。龙榆生先生说:“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那么,词中比兴与诗中比兴有何异同呢?词也称为“诗余”,它从产生到发展到兴盛,都与诗息息相关。词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很多都是从诗中借鉴、发展而来。词中比兴与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大致相类,但又有细微的差异。这里涉及到诗、词两种体裁的差异以及“比”、“兴”两种手法的差异。
我前面提到,“兴”的手法比“比”的手法,更为微妙而难以言明。古人也认为“比显而兴隐”,“比”的手法带着更多理性的安排,“兴”的手法带着更多感性的触发。那么,词与诗相较,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呢?缪钺先生说:“盖词为中国文学体裁中之最精美者。”词这种体裁,从外在的词语、内容到内在的意蕴、情致等等,要求必须是精美的,带有修饰性的一种精巧之美。
缪钺先生还有一句话:“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词的表达,要求比诗更幽微、更宛转。我们综合看一下,一方面是“比显而兴隐”,一方面是“诗显而词隐”。在所有艺术手法中,“兴”是最幽微的;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词是最幽微的。因此,“兴”的手法在词中运用更为普遍,有时涉及到“比”的手法运用,也带有“兴”的因素。
像杜甫的《新婚别》,开端四句写道: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他先说,兔丝草寄生在蓬、麻等矮小的植物上,其条蔓不可能长得太长。同样的道理,把女儿嫁给将要从军打仗的征人,还不如丢弃在路边。此诗无疑是以比兴开端,但具体分析,则是“比”的手法。以“兔丝附蓬麻”比喻“嫁女与征夫”,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比”的手法是比较刻意的,带有强烈的理性思考。
但是,我们看绝大多数词的发端,很少直接运用这种刻意的“比”的手法,而多以景语起兴,若有若无地带出主人公的情感。清人刘熙载在《词曲概》中说:
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紧语,乱道语正是极不乱道语。
像冯延巳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先写春风荡漾,吹皱池水,进而引出女子内心情感的波动。但作者没有直接说,女子内心的波动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一样。他只写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实景,这是女子倚栏见到的情景。至于女子内心的微动,是读者由“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句子,联想到的,作者没有交代。这就是“兴”的手法,由外物起兴,主人公内在的情感由物触发。主观情感的流露和抒发,在若有若无之间,作者并没有刻意交代出来。
再像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上阕写寂静的秋夜,一位幽人徘徊来往,当此之时有一只孤鸿飞过,见到了这位幽人。下阕写孤鸿惊起回头,内心有一种孤苦无人理解。于夜寒之际,拣尽寒枝却不知宿向何处。那么,我们通观此词,作者到底用的是“兴”的手法,还是“比”的手法呢?我可以说有“兴”的手法,作者在定慧院踱步,偶然见到一只孤鸿,从而兴起了内心那种孤独无依、惊魂未定之感。这是由物及心。
我也可以说有“比”的手法。因为后人在解读这首词时,普遍认为是“托物咏怀”之作,作者以孤鸿自比,借孤鸿之遭遇、心境,寓托自身之遭遇、心境。——其实,这首词兼有“比”、“兴”的手法,上阕由孤鸿起兴,偏向于“兴”多一些;下阕以孤鸿自比,偏向于“比”多一些。因此,尽管作者下阕以孤鸿自比,也要先在上阕以孤鸿起兴。“比”之前是先起“兴”,摒除刻意的痕迹,从而显得更空灵高妙。
三、比兴手法在填词创作中的运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明白,填词创作一定要善于借物起兴。对于“兴”的运用,要格外留意。因为词的审美要求幽微宛转,因此在抒情方式上,除了要善于含蓄曲折之外,也要尽量摒除太过刻意的痕迹,而以自然高妙为佳。古代大量的经典词作,往往在开端都善于借物起兴。
像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上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王国维认为此词前两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作者先描绘出西风吹拂,荷叶凋残,荷花零落之景,进而引出“韶光憔悴”,美好的时光消逝,女主人公担心自己年华迟暮。它是很自然地“菡萏香销翠叶残”,进而触动了人物情感,联想到“韶光憔悴”、“美人迟暮”。“兴”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此,看起来是不经意地触发内心,在有意无意之间。
作者在杭州送别友人,就借钱塘江潮起兴。风从万里之外送来浩荡的潮水,显得那么多情;可是,转眼之间又把潮水送走了,又显得那么无情。这看起来只是在写风和潮水,但其实作者由这样的景,想到了人生的离合之感。当友人到来,与词人相聚时,感到是那么多情;而当友人归去,与自己分别时,又让人感到世事是那么无情。但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人事的离合之感,而只交代出“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读者由此去进行言外的联想。情感的流露在若有若无之间,不着痕迹,更为微妙,因此属于“兴”的手法。作者把握住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从风和潮水的意象中联想到人事的聚散。
我们看现代人的一首《鹧鸪天·己亥初雪怀故人》:
废笔长提倍觉辛,江郎倚马感词贫。同窗十载青丝蓦,折柳三秋皓腕泯。
书荏苒,历嶙峋,子规风月渡迷津。重逢旧日梢头雪,无觅曾经梦里人。
这首词,整体内容看下来比较偏题。主题是“己亥初雪怀故人”,而从开头到“子规风月渡迷津”,都没有提到雪,都是在枯燥地议论、抒情,缺乏兴象之美。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入题太慢。“重逢旧日梢头雪,无觅曾经梦里人”,作者由梢头遇雪,而想到再也难以寻觅曾经的“梦里人”了。我觉得作者的关系处理比较生硬,似乎是由“旧日梢头雪”,很生硬地就转到“曾经梦里人”了,缺乏合理地衔接。
比兴手法,无论是由物及心,还是由心及物,物象与情感之间,都要合理地衔接、融合。或以外物起兴,自然地引起人物情感;或者内心中先有一种情感、志趣,再以外物作比。我们一直强调含蓄含蓄,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比兴。妙在宛转含蓄、自然高妙,不宜强行比附,不可生硬嫁接。这是我们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