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辽代为啥建那么多塔「辽金双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那次探秘天宁寺塔之后没多久,我就去了它的姐妹塔——慈寿寺塔。出了地铁慈寿寺站,过马路就是玲珑公园,在玲珑公园的最南端,矗立着一座模样和天宁寺塔十分相似的慈寿寺塔。虽说是姐妹塔,但是年岁上可是差着不少呢,天宁寺塔建于辽代,而慈寿寺塔则建于明代,所以,两者差了几百年,为何外观模样相近?慈寿寺塔又是因何而建?所以,今天的故事就来说说这座玲珑公园中的玲珑宝塔。(若是您想了解北京最古老的塔——天宁寺塔的话,不妨点击文末的链接)
慈寿寺塔又名玲珑宝塔,因为它造型极其精美灵动。1990年,政府在此建设玲珑公园,显然是因循了玲珑宝塔的典故,以塔为中心设置花卉树木,湖光山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据《日下旧闻考》记:“慈寿寺去阜成八里,圣母慈圣皇太后所建,经始于万历四年,成于万历六年……慈圣皇太后为穆考荐冥祉,神宗祈嗣,寺成赐名慈寿寺……有永安寿塔,塔十三级,高耸入云。”由此可以确定此塔曾是慈寿寺建筑的一部分。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一座砖塔、两座石碑以及塔南数百米外的两株银杏树。而宝塔经历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与1976年两次大地震,依然安然无损。
密檐有十三层,为地位最高的所用层数,虽然在唐以前,塔的层数不仅有单数和双数之分,而且还有超过十三的层数。但是到明代佛塔的层数必须是单数,而且十三层为最高层数。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这段西河大鼓《玲珑塔》想必大家都能说上几句,不知道这段书是不是就是以着这座13层的慈寿寺塔为蓝本创作的。
玲珑塔虽是“妹妹”,却没“姐姐”保护的好玲珑塔高近60米,经过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时光洗磨,已经有些砖零瓦断,残迹斑斑了,虽比天宁寺塔的建成年代晚了几百年,但塔身泥塑却损毁严重,基本没有人形了,里面的木制框架都显露出来了。
和天宁寺塔一样,玲珑塔也是八角十三级实心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
塔基
正北面塔基
塔基分为上下两层,砖雕精细,内容丰富。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均无雕饰,其下级每边长10.85米,其上级每边长9.25米。上层为双层须弥座,八角形分二层,下面一层每面开壶门形龛6个,每龛中各雕狮首1尊,如今狮子头都已无存。龛与龛之间间隔雕有轮、螺、伞、盖、盘长、双鱼、瓶、花八件佛教吉祥宝物和金刚力士像的浮雕。
找遍了整个宝塔,竟无一处狮头完整的
上面一层须弥座束腰上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刻有53幅画面,200多个人物像,神态各异,生动形象。称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金刚力士像各有不同,只是头部保存完好者不多。
在正南面塔基上层正中的位置是释迦牟尼像,两边为阿难、迦叶。
塔基下层转角,中间为莲花杵,左右各一力士
塔基上层转角,中间为龙纹柱,左右各一力士
再上为栏板、 望柱,每边砖雕图幅6幅,有笙、箫、琴、瑟、鼓、笛、铜锣等乐器,这在佛塔中是极为罕见的,雕工细腻,形象逼真,是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当然不光有乐器,还有梵文六字真言和佛贡品等图案。
其上为仰莲瓣承托塔身,莲瓣每边上为15个,下为14个,相互错置,井然有序。
塔身
第一层高11.3米,其正向四面有砖砌装饰券门,门两侧立雕金刚像。券门上有匾额。在八角的八个突出的半圆形立柱上,还浮雕有吞云吐雾盘旋的蛟龙。
慈寿寺塔之雕刻,运用坯雕,工艺细腻、精丽典雅、丰富多彩。塔身雕刻,或门或窗,雕塑精细,极为生动。《涌幢小品》载道:“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攫如生可畏。”
围着塔身仔细观察,每一面的砖雕都是造型非常精美的护法神像,姿态各异,可惜经年累月,不敌风霜侵蚀,塔身各处的砖雕和泥塑人物像遭到严重风化,几近脱落殆尽,只留下那些木制支架,犹如森森白骨。现如今,也只能通过这些裸露在外的“ 白骨”遥想当年金刚力士体态威武雄浑,菩萨像仪态端庄秀丽了。
正南面匾额题 “永安万寿塔”
只剩下一个眼球的金刚竟显得有些滑稽
正东面匾额题 “镇静皇图”
正北面匾额题 “真慈洪范” ,这一面是破坏的最为严重的一面,券门两旁金刚像只剩下木条。
正西面匾额题 “辉腾日月”
其余四面为半圆形雕饰券窗,窗两侧塑立木胎菩萨像,窗上雕有神像。
东北面
东南面,相对来说,保存还算好的
西北面
西南面
栱眼壁上开有佛龛。龛内原有佛像,现已有所失佚。阑额和平板枋侧面分别雕有行龙和佛像,下为六条行龙,上为七佛、俩供养、俩护法。
角接处砖雕: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护法韦陀菩萨。
其上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檐下以砖砌斗縅支承,八面转角处立浮雕盘龙圆柱。每层密檐每面设三个佛龛,内供铜佛像共312个。这312尊佛像在两年多内铸作完成,造型各异,工艺精细。在塔的上层还保留有几尊铜佛,只是一般人难以看到。
我那小机子也拉不了那么近,所以从网上找了这张图供大家欣赏。
在古代,把铃铛挂在寺庙的屋檐上主要是为了驱邪。角铃每边20至32个不等,每层各角又悬大铃2个,故小铃3040个,大铃208个,共3248个。全塔塔身缀以悬铃,风定风作,鸣声如蛩,音播四方。由于日久年深很多风铃早已丢失,94年古塔大修时统一把风铃都挂在了古塔的上边几层塔檐上了(在下面塔刹图中可以看到风铃)。在每一层密檐的角的上方有一个瑞兽,角的下方斗拱中心也有一个人物雕像。
古塔上的第一位是身披铠甲的武士,后面是天马、海马
塔刹
塔刹原是覆莲座上承摩尼式宝珠。整座古塔挺拔秀丽,雕刻精美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建塔背后藏着一桩后宫秘闻,也藏着一个后宫女人的心事是谁修建了慈寿寺和宝塔?
在古塔北侧有一个慈寿寺的微缩复原景观模型,仅从这件微缩模型就可想见当年慈寿寺的宏大规模。
原寺内有五层,山门,门口列二金刚,东西列钟鼓楼、天王殿,殿后为永安万寿塔,中为延寿殿,殿后为宁安阁,阁旁为迦兰、祖师、大士、地藏四殿。其中宁安阁匾额为慈圣皇太后手书。寺内东西还有画廊百间。中仪门内,为弥陀殿。东仪门内,为九莲阁,阁内供奉有九莲菩萨像。西仪门内,有观音阁铜像。整个慈寿寺庙宇壮丽,殿堂整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曾是京郊巨刹。
前人曾有诗赞:“郭外浮图插太虚 ,空王台殿逼辰居。莲花座与青山对,贝叶经传白马余。”由此可见当时盛景。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时 ,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并为慈寿寺题诗:“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蘂常舒欢喜园。”
在介绍中,说慈寿寺始建于万历四年,建成于万历六年(1578),是万历皇帝为李太后生日所建。寺名慈寿,正符其意。塔名永安万寿,稚子为其母亲向上苍祈求福寿的拳拳之心可谓表达明确。
但也有人说,投资兴建慈寿寺的是慈圣皇太后本人。
李太后
《明史》里记载,慈圣皇太后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这一点并不稀奇,自古皇家好礼佛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慈圣皇太后的好佛不仅是为了寻求安慰,还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利用宗教提升自己的地位。
李太后出身卑微,父亲是个泥瓦匠,十五岁时被送进裕王府当婢女,为当时的裕王即后来的隆庆皇帝朱载坖生下长子朱翊钧,朱翊钧即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即位时还未满10岁,实际执掌朝政的就是年仅26岁的李太后。虽然表面上贵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贱,实际上却处处受制,据说在用膳时也不能与万历皇帝和仁圣皇太后(隆庆帝的正室陈皇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们身后,其中滋味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
最初,李太后修建慈寿寺是为了给丈夫隆庆皇帝祈求冥祉,为了给儿子万历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长寿的。建寺前太后命内臣卜地,卜得阜成门外八里,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一处。于是太后拿出宫中供奉金,潞王(隆庆皇帝子)、公主、宫眷、内侍各捐出沐浴费,于万历四年二月,在阜成门外八里建寺。
在慈寿寺建成八年之后,也就是万历十四-十五年的时候,李太后住的慈宁宫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夜之间宫内莲花盛开,且李太后梦见有九莲菩萨示现授经,而她醒来真的就可以背诵完整的《九莲经》。李太后遂命人铸造九莲菩萨像供奉于后殿九莲阁,并命三位内阁大学士分别撰写赞咏莲花的文章刻于“敕建慈寿寺内瑞莲赋碑”上。这个故事为慈圣皇太后披上了慈慧而神圣的佛衣。慈寿寺中原有一座九莲阁,阁中供奉九莲菩萨。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慈寿寺后殿奉九莲菩萨,七宝冠帔,坐一金凤,九首。”而殿中所奉九莲菩萨像就是按照慈圣皇太后的模样塑造的,用以象征太后的前身。
为何明代的玲珑宝塔和辽代的天宁寺塔像是双胞胎?
图片来源:喜仁龙《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上)》
在建塔时,慈圣皇太后不惜工本,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技艺,最好的工匠,可她为何要仿制天宁寺塔的模样。原来在当时,天宁寺塔被誉为“神塔”“奇塔”,以造型雄壮挺拔,秀美而不张扬名贯于世。再加上,像天宁寺塔这样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佛塔,在当时极为盛行,而且这种佛塔在造型上有其独特之处——在塔基须弥座上有三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使塔身宛如坐在盛开的莲花之上。慈圣皇太后被封为“九莲菩萨”,她为自己选择建造这种造型的佛塔,就不难想象了。这种高入云表的密檐式塔同慈圣皇太后的身份、地位相符,使皇权与神权结合,为皇太后披上神衣,作为她权势的象征,进而提高她的政治地位。
慈寿寺塔
天宁寺塔
虽是仿天宁寺塔而建,但慈寿寺塔浮图之高、体量之大,为元明清三代京师诸塔之冠。在设计上也是吸收了天宁寺塔、 妙应寺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诸塔的艺术优长。塔基借鉴了金刚宝座塔基座高固的特点,设计为三层平台,又设计三层须弥座为塔座,其上再以栏板和莲花瓣为装饰。
寺内遗存的两座巨碑在宝塔的东北、西北两侧,立着两块石碑。
东侧石碑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面刻“紫竹观音”像(也有九莲菩萨像一说)和赞词,背刻《瑞莲赋》。这篇《瑞莲赋》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那段九莲菩萨的故事 ,李太后命三位内阁大学士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分别撰写赞咏莲花的文章刻于“敕建慈寿寺内瑞莲赋碑”上。瑞莲赋共计6000多字,极尽辞藻,由于文字太多,镌刻得小而浅,几百年来风化得消失殆尽,仅存“瑞莲赋碑”四字。
说实话,当时阳光刺眼,我还真没看清上面有东西,放大图片,在石碑上部中间确实有字
至于正面我没看,从网上找了图片给大家。
图片来源网络
菩萨脑后宝光,宝冠上有阿弥佗佛像,头饰精美,脖戴宝珠、护心锁,锁上外挂香囊
莲叶上的赤脚童子,周边遍布荷叶莲花
西侧石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面刻“鱼篮观音”和赞词,背刻关圣帝像和赞词。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玲珑塔所存的这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二碑刻工精美,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只是年代久远,碑刻已经模糊,唯关圣帝像还依稀可辨。
关公右手捋髯,左手握青龙偃月刀,髯长至腰,身穿蟒袍,带镶宝石。
仔细看关公的身旁还藏着一个人,这也是回来后放大照片才发现的,但是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网上找了照片给大家。站在关羽身边的人正是周仓,不过雕刻的矮小猥琐,更彰显了关公高大威猛。
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西北石碑的正面我没有看到,所以还是从网上找了相应的图片给大家。
观音的发髻高梚,上有宝珠头饰,一枚竹节式发簪穿发而过。面部圆润、双目微闭,衣服上有如意云纹纹饰
手提竹篮,内铺柳树枝叶,上面一条翘尾鲤鱼
观音赤足在塘边小径上,腕带脚环,足有七趾,池塘内有七朵莲花
1990年,海淀区政府以玲珑塔为中心,修建了玲珑公园,公园南部设计为规则园林,北部则为自然山水,其间设置山亭湖榭、曲径通幽,是昆玉河畔一道古典静美的风景线。临近公园北门是火车头广场,这是我国1956年改造的一台日本1937年生产的蒸汽机车,运行于京门支线(西直门-门头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退役,1991年移至玲珑公园。
玲珑公园南门外不远处伫立着两棵银杏树
时光流淌,昆玉河依旧,寺院早已不再,河边这座经历四百多年的孤塔矗立,还有不远处的两棵苍朴的银杏树,迎送着春来秋去又一冬。
相关阅读
我家门前有座北京城最古老的塔,居然被我错过了30多年
注:文中图片除说明外,均为本人2019年12月12日实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