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您知道吗 京胡演奏的五个层次是什么「京胡的音色」

时间:2022-12-05 16:45:13 来源:明扬51

大家好,您知道吗 京胡演奏的五个层次是什么「京胡的音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作为国剧,200多年来,涌现出“同光十三绝”、前后“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大批表演艺术 家。同时,随着京剧演唱艺术的日臻完美,对作为伴奏第一乐器的京胡,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胡琴尺寸随之不断改进,并根据不同行当的演唱要求加以细分。逐步确立了西皮、二黄、旦角大二黄三种常用的基本尺寸。名称由最早的“二鼓子”正式定名为京胡。与此相适应,琴师也是名家辈出,“四大圣手”梅雨田、徐兰沅、杨宝忠、李慕良之外,李佩卿、王瑞芝、周文贵、何顺信、汪本贞等,都是自成一家的大师水准。

可以说:一个演唱名家必定有一个好的琴师辅佐;

一个好的琴师必定会为一个演唱名家操琴。

红花绿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的琴师,如果只是“打补丁”式的今天拉张三,明天傍李四,往好里说是样样精通,其实骨子里就是样样稀松。无论如何吹捧,名噪一时,也就是个常说的“大官中”。

你要真拉得好,为什么没有大角儿请你操琴啊?

你看人家诸葛亮。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无品的京胡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极难掌握的乐器,理解需要很高的悟性,掌握需要很高的天赋。同一把胡琴,不同水平的琴师会演奏出云泥之别的音乐效果。即使是同等水平的演奏者,同一把胡琴,拉出来的也不是一个音。盖因每个人的力量、手音不同,特别是手音,天赋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单纯用汗水就能堆出来的。

杨宝忠大师的神器:黄老虎,黑老虎

回顾200多年的京剧史,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不过寥寥十余人。

拉京胡从初学到掌握,本人认为有五个基本层次:

挠、蹭、锯、拉、唱。

第一阶段:挠。

顾名思义,就是形容胡琴发出来的声音完全就是噪音,轻者犹如狗挠门,重者恰似长指甲挠在玻璃黑板上。那份刺耳的牙碜真的能触及你的灵魂。不具体说了,生活中都有体会的。

这个阶段只能拉音节,从里外空弦练起,2--2--5--5,(来--来--嗖--嗖,)俗称拉“白菜疙瘩”。

重点解决如何拉出胡琴本音。

第二阶段:蹭。

经历了时间不等的第一阶段,终于能大概发出“疑似”胡琴的声音了。但演奏时只用弓子中间很短的一部分,来回蹭,运弓不过尺,动作呆板僵硬,琴音短而尖利。弓到指未到,指到弓未至,两手大把抓,

这个阶段可以练习小拉子、简单的曲牌了,比如《小开门》等。

重点解决如何提高拉琴的基本动作。

第三阶段:锯。

随着练琴时间的增长,熟悉了拉琴的基本原则,琴音稍见明亮,运弓幅度也得到了改善,弓子基本能拉开到百分之70,但还是集中在中后部,弓子前段极少运用。弓子长了 与此对应的是右臂的运动幅度的加大,不能合理正确运用手腕、小臂、大臂运动力量的分派,全靠大臂带动,大拉大扯,动作夸张,犹如木匠拉锯一般。

达到这个阶段基本可以跟着录音机的唱段练习伴奏了。

重点领悟如何才能“俩手合”。

第四:拉。

经过了前三个阶段苦练,动作相对舒展自如,左右手配合也基本协调,里外弦的切换初步达到平滑顺畅,开始的拉弓,结尾处的推弓也能拉出“音头”、“音尾”了。能做到了这几点,恭喜您,基本算是“拉”胡琴了。由于京胡伴奏一般只拉一个八度,高唱低拉,低唱高拉,特别是西皮唱腔,音乐跳动幅度大,基本上都是处于内外弦交替切换的状态,如何使高低八度的转换自然悦耳,优美动听,合理运用虚实音、大小劲,不能给人以“楞”、“突兀”的感觉,这是必须要掌握的。

至此可以找一些唱的比较规矩的演唱者练习实际伴奏了。

这个阶段主要领悟如何做到“托腔保调”。

第五阶段:唱。

这个唱不是琴师张嘴唱,而是要把伴奏融汇到唱腔之中,使琴音和演唱形成一个整体的音乐作品。而不是把伴奏单纯当做唱句之间的“填空”。不能游离于唱段之外,唱时随着你,过门我做主,“两层皮”的伴奏,“托腔保调”无论你做的再好,也只是让演唱者唱的更舒服、轻松,但距离烘托气氛、渲染剧情、抓住观众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这一阶段重点领悟、体味演唱者的艺术风格,做到对演员、唱腔、特点、艺术处理手法的了然于胸,才能很好地做到流派的演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员要向名家的专用琴师学习该流派的演唱技巧的原因。最典型的的例子:杨乃彭老师的杨派学习宝忠大师;被誉为“当今第一老旦”的兰文云,得益于李多爷的琴师周文贵先生所授。

这个阶段可以重点考虑拉行当、拉流派了。

能达此水准已经是很不错、很难得的琴师了。

其实京胡演奏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说”。

非大师水平无法得窥其境。

一点个人浅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探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