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木雕的文化价值「品质技术担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己有90年了,但新兴木刻并未老去,追根溯源,新兴木刻所承载的精神远比画家宏毅,远比作品深刻,远比版画本身更健硕、更长寿。
中国传统版画因为在技术与艺术,共性与个性,复旧与创新等诸多理念上的暧昧混沌,一直无法卓然自立,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首先是对理念的澄明,重组了版画的社会基因,强调艺术与时代与大众无法回避也不可或缺的行为逻辑,共生共荣、唇齿相依的生态氛围。
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背景相比,中国当代版画不但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有了延展的视野,它的探索、认识和表现维度都今非昔比,虽然在社会的影响力上不比前两个历史时期更大,但在对自身的认识和艺术的品质上,却有着明显的深化和提高。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的发展规律虽然不尽相同,但版画也不能孤芳自赏,如果不以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观照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版画表现的维度就可能成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小众的探索就会成为孤军流寇,直到因落后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体,偏颇于社会普遍的认知阶段,而淘汰出局。因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大众的共识与欣赏,应该是当代版画最应关注也最为敏感的主题。
抓住主流,体现精神,在中国版画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现实、面对历史,版画应该具备担当的品质。在呼吁社会关注版画的同时,更应主动地关注社会。在感慨社会的精神品质的同时,更应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精神品质。在强调艺术个性的同时,更应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共性。
版画应汲取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教训,警惕今天成为袖珍的书票玩物、居室的点缀饰物、奇技淫巧的调试平台、傻大黑粗的视觉游戏的可能。既不自恋自爱、自卑自叹,也不逞强斗狠、妄自尊大。在拓展自身的表现可能和探索版画的多元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对社会与历史的参与意识所决定的。就像版画的发展并非仅凭版画自己的努力,而必须与时代的发展互动互依才可能实现。
判断作品的好坏,首先要围绕着对现实的关注,如此才能形成与时代的互动。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人的自觉自信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流精神。版画的创作在体现这一主流精神时不应止步于戏剧性的情节表述上,人为营造所谓幸福的生活场景,浮浅地反映物质品质的提高,而要通过一般行为去把握共性品质,通过个体现象去提炼群体精神。在看似平常中思考变革的意义,也因此使艺术的表现更为深入,作品的内涵更为感人,精神的品质更为高尚。每个版画家都是从自己的真实出发去寻求艺术的真实,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中充实完善着对生活的认识,在不断的叩问和质疑中构成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对版画的物性品质的关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变化更多地反映了对版画内在价值的认识。画家的人性与材质的物性之间的矛盾作用,使版画的语言有别于其他视觉艺术表现,人的进步首先是对自身生存空间的更为客观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人的质量的提升与物的质量的提升互为因果,在改变物质与自然的同时,人也被自己改造着。
上世纪末,中国版画有了一段稳定发展、休养生息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大量作品的成熟使其数量转化为质量,对版画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也随着质量的提升而有了明显的深度。对物性价值的肯定显然是版画自觉与成熟的体现,这种自觉是在摆脱了被视为器物之后对自身器物存在的自觉,是在认识到自己便是目的而并非手段的成熟。物的存在决定了如果版画不从版开始,便只有一般绘画的价值,而画如果不能从版起步,版就只是物的载体而失去精神品质。必须从版开始又必须回到画上,这不但是版画行为的逻辑属性,也是版画价值的本质所在。
版的存在决定了版画家的存在,却决定不了存在的全部意义,版画家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以版的表现为前提,以画的结果为目的,这是画家与工匠的区别,也是版与画、物质与精神、感情与理智的区别。从版开始,目的是回到画上,如果仅以版的物理或化学作用为追求的目的,仅以材质与技法的变化为表现结果,版画便只有工具的价值而无法成为人类精神与文化的载体。
版画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要不断扩大自身的营养圈,使积极的传统与开放的现代贯穿为版画生存的生物链,深刻理解新兴木刻运动更为宏博的精神遗产,如果说过去的时代产生了过去的版画,那么今天的时代肯定应该有今天的版画。历史孕育了今天,今天对历史的责任便是一步一步地继续前行,路自当一尺一尺的延展,孜孜不辍,功不唐捐。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作者:代大权
记者:杨晓君
责编: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