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红楼梦谁爱哭」

时间:2022-12-06 19:33:11 来源:成峰阁

大家好,哭之笑之八大山人「红楼梦谁爱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四僧中,有朱耷,号山人,称八大;

奇特字,合辛辣,哭无泪,笑欲哑。

绘残山,写剩水,抒伤感,无艳媚;

画八哥,眼睛大,用白眼,观天下。

画鸳鸯,冷如霜,画小鱼,善夸张;

模样怪,眼睛方,品格坚,富反抗。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他曾经装作哑人,在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以手示意。他好酒,爱哭,戴布帽,穿长袍,烂鞋,以疯疯颠颠的样子,躲避政治上的迫害他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尽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他的《溪山雨过图》、《雨山图》、《长松老图》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托他的亡国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他画的鸳鸯,虽艳如桃李,但其特质却冷若冰霜。他画的鱼、八哥、鸭子、猫等,都很倔强,都是昂着头,特别是眼睛更是夸张奇特,右方形的,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顶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看天下的神情。他未给清朝统治者画过一张画,人的品格很坚贞,富于反抗性。他的造型十分简单,如《鱼压图》中只有几条小鱼,却使人感到其活泼而富生气。他的《孔雀图》,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巡时,意境很凄凉,具有强烈讽刺性。

八大山人的禅画---《河上花图》

〈河上花图〉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传世杰作。画面为河塘中嶙峋怪石间的一组盛开的荷花。(印象中的荷塘总是一望无垠,八大山人的荷花却在怪石间绽放,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画家一生坎坷无比的境遇。由皇族变成草民也就罢了,却为生存故不得不装聋作哑,以至成癫。活着的支撑不是顽强的精神,而只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之下对孤独的承受,以至升华成在孤独中绽放的能力。)

据说,八大山人在这幅画尾处的题字连起来既象“哭之”又象“笑之”。(在画家的晚年,为僧已久,哭与笑或许早已是两种少有的情绪表达。恐只有在回忆一生的时候,才得以偶见吧?他的大半生,有多少个寂静的夏夜独坐青灯旁,舔食孤寂?想起辉煌的过往,屈辱癫狂的当下,不停的告诉自己“六根清静方为道”。SIGH~一个“静”字,用尽泪!)

而为这幅禅画所配的乐曲,开头的叮咚泉水声,弹的就是这“静“字罢?(我是先听到这乐曲,才知这画的。这乐曲的最初让人立时想起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静不是空无一物,是对“有”的视若无睹。这种静,放在画家的身上,或者就是一种风骨,一种气节了。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著一丝毫。

又或者,在喧嚣中享受孤独,于热闹中安然宁静,原本就有着令人瞻仰的高度。) 那,就让我们用仰视的姿态,去听乐,赏画。

附八大山人简介和其他作品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真名朱统筌,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僧人,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八大山人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大画僧”之一,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能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后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居“表云谱”。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 “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 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 “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朱耷对艺术修养与功力铸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他认为画事有如登高,“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说明他对艺术不断磨炼的精神。

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为了纪念这位大画家,解放后已在南昌市青云谱建立了“画家八大山人纪馆”。

朱耷的艺术已经在东方尤其在日本以至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映。八大山人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如:《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鱼乐图卷》、《杂花图卷》以及《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以及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杨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