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江口瓦寨锣鼓:鼓声响彻土家村 非遗文化惹人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栏语:近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六盘水市水城区、安顺市平坝区等42地上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特推出“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42个乡村,从一个物件、一种传统民俗的起源着手,讲述每一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故事,以飨读者。
10月25日,“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内,清澈透底的龙塘河中,群鸭自在地在河里游来游去;河两旁,独具土家民族特色的院落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一幅“村在画中、户在树中、人在绿中”的农家自然村寨景观呈现在众人眼前。
“现在来我们村住宿的游客基本上是冲着我们的鼓舞和篝火晚会而来的。”云舍村村民曾金钗说,鼓舞是该村民俗表演的一大亮点,气势恢宏的表演时常让游客感觉意犹未尽,甚至有客人还会包场观看。
跟着曾金钗的脚步,记者走进了土家民俗风情表演场,门廊上两面大鼓迎面摆放,立马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我们土家族最出名的是瓦寨锣鼓,气势磅礴的鼓点声一敲响,立刻响彻屋顶,吸引游人前来观赏。”曾金钗解释说。
瓦寨锣鼓,土家称“打家伙”或“五子家伙”,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主要用于结婚、年节等喜庆场合,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器乐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故有“土家三大乐:摆手、哭嫁、打挤钹”之说。瓦寨锣鼓队伍最少由五人组成,多则不限,乐器有大鼓、小鼓、头钹、二钹、马锣、小锣、大锣、唢呐、长号等,演奏时,每人各持一乐器,通常以鼓和马锣为牵引,其他乐器紧密配合,互相照应,击打出强烈的节奏和韵律。
“锣鼓好听,但也扰民。”曾金钗说,12年前,村里刚开始举行鼓舞表演,由于音乐声音大,经常接收到来自表演场附近住户的举报。
“不过现在好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曾金钗继续说,由于鼓舞表演经常在晚上举行,间接带动了游客在云舍的入住率。这些年,村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与文旅融合形成产业链带来的发展机遇,纷纷在自家修建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据统计,目前,云舍村已建成农家乐40余家、客栈住宿18家。今年上半年,云舍村共接待游客12.62万次,接待过夜游客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51.12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余元。
“在江口县,瓦寨锣鼓不仅在乡村旅游中独树一帜,在学校和部队也深受学生和消防官兵们的喜爱。”瓦寨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李欣胜(市级)说道,他每年下半年都会去学校和消防中队传授瓦寨锣鼓,目的是为了让这项民间文化艺术能继续得以传承。
李欣胜,江口县双江街道城郊村瓦寨组人。今年46岁,从6岁开始学习瓦寨锣鼓,已经有40年的“鼓龄”。2011年,他带领村里的锣鼓队去贵阳参加贵州省原生态器乐比赛,荣获打击乐类一等奖,使得“瓦寨锣鼓”闻名全省。
瓦寨锣鼓最主要的传承人为李姓,相传,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因时局混乱,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瓦寨锣鼓始祖李文林为躲避战乱,从北方迁至瓦寨村,他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便在此繁衍生息。因他学得一手好锣鼓,通过他的发展创新,瓦寨锣鼓技艺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了许多提升。由于当时门规严格,从不外传,瓦寨锣鼓,传播力受限。随着社会进步,民族融合,锣鼓技艺传播范逐步扩大,直至在本地广泛流传,沿袭至今,从未间断。
“自从获奖后,我们瓦寨锣鼓的名声越来越响,几乎一天能接到两场表演活动的邀约。这两年因为疫情影响,活动才有所减少。”李欣胜说,作为瓦寨锣鼓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下去。趁这两年疫情活动少,他打算在村里动员大家建造一间瓦寨锣鼓陈列馆,让“江口县双江街道瓦寨锣鼓民间艺术之乡”这块品牌真正的立起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江口县也不例外。
为扎实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相互衔接,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江口县已将瓦寨锣鼓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对瓦寨锣鼓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已将“瓦寨锣鼓”列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制定出台了相关传承保护和利用措施,江口县级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每年将30万元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已将瓦寨村列入民族文化重点保护村寨,每年组织专家对瓦寨锣鼓文化进行深度广泛挖掘;鼓励、资助瓦寨锣鼓队每年积极参加各种庆典场合和各种赛事;采取不计酬劳的方式,积极配合江口县级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据统计,现目前已累计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32场次,服务群众16.8万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万芬
编辑 刘娟利 何涛
编审 闵捷 杨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