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力」

时间:2022-12-12 16:21:43 来源:喵发财咪

大家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文学中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一代青年。


这部作品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革命英雄,他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流泪。然而随着苏联历史的终结,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段曾经的历史。在有些人看来,保尔·柯察金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因为他只是当时苏联主流政治路线的传声筒。


因此在近几年,这部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说已经渐渐无人问津,很多年轻人只从老人口中听说过这部作品的名字,却不知道它究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曾经引起过那样的轰动。



这部小说为什么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早在1942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梅益先生就根据英文版翻译了中文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50-60年代,这部小说在中国的接受度达到了顶峰,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名篇。


到了建国初期,黑暗与灾难刚刚过去,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到处都能看到提倡理想、提倡献身的号召。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时期,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楷模。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几乎把俄苏文学作为唯一的接纳对象,这些文学作品被贴上无产阶级标签,受到了国内青年的追捧。可以说,相似的社会历史语境,使得保尔的形象在中国读者心中产生了亲切感,他面对各种困难无比坚韧的精神,正符合我们对“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要求。


尽管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受过小学教育,文化程度并不高,因此他写出来的这部作品连斯大林也认为缺乏起码的文学知识。或许正因于此,小说在完稿后寻求出版的过程中,一开始是遭到出版社的退稿,经过作者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刊登在并不显要的位置上,而在刊登后的三年间,评论界都对他不置一词。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作者并不具备娴熟地驾驭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能力,叙述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平铺直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只是基本的肖像描写,没有更为深刻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但他却能把主人公塑造成个性鲜明,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和钢铁般坚韧意志的英雄。


尤其是那一段经典语录:“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卑鄙庸俗而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话让人听了肃然起敬,从而产生鞭策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主人公塑造得这么成功呢?这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作者在病榻上艰难创作出的作品。在创作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因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成功,并不在于写作手法多么娴熟,语言多么优美凝练,而是在于让读者领悟到,人的一生是否应该为了理想的目标而锲而不舍,努力拼搏。换句话说,这部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依靠的是书的思想而不是艺术。



保尔真的是一个不完美的英雄形象吗?


保尔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是身份低微的女佣。艰苦的童年让他过早地认识到了生存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在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地球、宇宙等一些问题,正是由于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罪了神父,在遭到一顿暴打之后,被剥夺了上学受教育的权利。在此之前,他虽然很过得清苦,但至少可以到学校里学习知识,可是现在,他连最基本的快乐也没有了。


辍学之后,保尔开始打零工。当时的俄国处于沙皇统治时期,有钱有身份的人,可以任意玩乐,而穷困大众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残酷的社会现实给十几岁的保尔上了生动的一课,从那时起,他的内心便产生了反抗意识,当然那时的保尔所拥有的反抗意识,是对个人复仇主义的极端崇拜。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保尔犹如获得了新生。红军解放了保尔的家乡,他兴高采烈地加入为社会主义奋斗的行列。从此之后,保尔的人生便真正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曾锒铛入狱,也曾在敌人的枪下死里逃生,但是无论何时,他都勇敢而无畏地面对一切;无论是面对严刑拷打还是精神摧残,保尔一直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与恐惧。


可以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将自己内心的力量赋予到了保尔身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完全的自传,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他理想当中的自己,保尔身上所具有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


比如,在保尔最初投身革命斗争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同志朱赫,他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后来因为叛徒走漏了风声,保尔被关进了监狱。敌人对他百般拷问,用尽办法,可他宁死不屈。在他心里,他的同志和战友的安全胜过一切酷刑。一个偶然的机会,保尔成功地逃出了监狱,此时战争刚刚打响,保尔毅然参军。在战争中,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品质,而且还将自己磨炼得更加全面,把年少时的那种轻狂与放纵不羁,收敛成了一种成熟男性该有的锋芒。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狂放又傲慢的贵族公子折磨正在生病的保尔,让他步行前进的时候,保尔“好像挨了一鞭子,他猛拉着马的辔头”保尔在极力地克制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年少轻狂的普通士兵,他有自己的使命,不能被这般小事而打倒,于是克制着自己的怒火,“双脚离了马镫,跳下马来,忍着关节上的剧烈疼痛,走到右翼方面去”。这个久经挫折之后变得坚强勇敢的英雄,其实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内心世界里的自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丽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保尔著名的人生价值的理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人生最全面的理解。他用保尔的人生经历,向全世界昭示“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人生命题。


也许在旁观者看来,保尔的人生是坎坷的,但是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保尔来说,那样丰富的人生经历才最宝贵的财富。在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保尔把自己的生命投入革命的风云里,其实他彰显的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价值:人要做对人类有利有益的事情,造福于其他人,这才是对人生存在的一种真正的肯定。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是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热血男儿,他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上。


总而言之,保尔的人生,是生而为人的最高境界。他向我们彰显了人生为何而存在这一哲学命题。实际上,对于人性懦弱的反抗以及人生存在的积极思考,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保尔是一个值得人们反复思索的文学形象。



备受争议的冬妮娅究竟是不是完美的女神?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数不多的人物当中,冬妮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存在。


冬妮亚很美,她苗条娇小,一头浓密的栗色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有一双碧蓝的可爱的大眼睛,浓密的睫毛,匀称的小腿,柔软的身体如同弹簧。她跑起来像魔鬼一样快,在同保尔在林中一条通往车站的又宽又平的路上赛跑,被保尔费了老大的劲才追上。


冬妮亚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图曼诺夫是学究式的林学家和林务官,母亲米哈伊洛夫娜是个有教养的淑女,为人善良,懂得尊重别人。冬妮亚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并且是从一大堆读过的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她家里有个很大的柞木书橱,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几百本书,也从侧面说明了她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女。


这样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淑女,自然会引来很多人的爱慕,甚至在铁路管理局担任重要职务的铁路工程师都想娶她为妻。但冬妮亚有着崇高的爱情观,她并不看重金钱和权势,而是看上了一穷二白但有着高贵品格的保尔。


冬妮亚和保尔的家庭背景有着巨大的差距,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冬妮亚怎么也不会爱上保尔。因此保尔在最初是不相信冬妮亚的爱的,他对这个姑娘充满警惕,“对她并不那么信任。只要这个漂亮的,受过教育的姑娘敢于嘲笑或者轻视他这个锅炉工,他随时准备给予坚决的反击”。但冬妮亚却用真诚消除了保尔的戒备。


为了爱情,冬妮娅义无反顾地在保尔严重犯法,并很有可能被仇人告发时,亲自去通知保尔逃跑。在保尔侥幸被误释出狱后,又坚决说服保尔在她家藏身,帮他通知亲属,最终使保尔逃脱了险境。按照法律,有意帮助犯罪者藏匿逃跑是要受到重罚的大罪,但冬妮娅却置此不顾。在保尔受伤一只眼睛失明后,她也没有嫌弃保尔。


如果对冬妮娅的讲述到此结束,那么她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形象。可是偏偏在保尔要求她放弃个人立场,投身工人阶级革命时,她无法接受,最终导致两人分手。


保尔参加革命后,希望冬妮亚也接受并践行他所信奉的“工人阶级理想”,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因为这样会使同志们都把她看做外人,认为她像资产阶级小姐。她应该像城里共青团员的会议其他参加者那样,穿着退色的旧衣服,“站到我们一边来吧,咱们一道去消灭财主老爷们”!但冬妮亚却说:我不愿意跟你所说的这些人在一起,也不愿意跟他们一样,穿上肮脏的军便服。保尔于是认为冬妮亚是“庸俗的个人主义”,冬妮亚也不认同这种“工人阶级的理想”,最终俩人分道扬镳。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里,保尔将冬妮亚这些思想明确地标示为庸俗的个人主义,基于这点,在1950年到1976年,我国大众媒体在传播中,一直将冬妮亚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来进行宣传。


实际上,许多读者在心中对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他们都对美丽异常的冬妮亚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对之后冬妮亚思想言行的描述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鄙视,读者只是遗憾地感到冬妮亚在某些地方表现得不够高尚而已,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与高大全的英雄保尔不能相提并论。甚至对冬妮亚的遭遇感同身受,对冬妮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对冬妮亚印象的深刻度超越了许多文学作品类似的人物形象。


分手两年后,已经结婚的冬妮亚在修路工地上看到衣衫褴褛像个流浪汉一样的保尔,于是走上前对保尔说,你应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不应该还是一个普通的简单体力劳动者。这一举动令很多读者感到遗憾。因为“有功不索酬”毕竟是古今中外的美德,冬妮娅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心中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认为有功者应该得到地位报酬,这种思想确实不够高尚。但当时的生活现实是,像保尔这样有革命功劳的人,一般都当上了首长,保尔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只是冬妮亚不了解而已。


何况当时冬妮亚的家庭已经相当落魄,她不得不在刚二十岁时就匆匆嫁人,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怎么能苛求她心思不要放在个人利益上呢?所以,冬妮亚最后的思想言论,虽然让深爱她的读者感到惋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她,甚至感到更真实可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经典作品,作者也凭借这部作品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两年内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在“一切向钱看”“利益至上”“娱乐至死”的今天,人们更应该通过阅读这种作品来提高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