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国产电影就别去参加欧美电影节了吧「全球电影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一个文艺片刷屏了,《隐入尘烟》。
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我不做评价,因为我就是个俗人,没什么艺术细胞,无法体会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看电影只图一个乐呵。
我是一个城市(五线小城)出生长大的人,从祖父那一辈开始,就已经离开了农村,所以每年去农村体验生活的机会屈指可数。《隐入尘烟》中关于农村,尤其是半干旱地区的农村生活,并不能在我这里引起共鸣,所以我也不可能去花时间去看它。据说,各位演员,从专业的海清,到非专业的男主及其他很多演员,对于影片的演绎都非常到位。可以说,这是一部好的文艺电影,切实反应了那个地域的农村生活的细节。电影中有些情节设计是有戏剧化的夸张或者加工的,但基本都是在合适的范围内。
这部电影本身,没什么好吐槽的;铺天盖地的软文和短视频介绍,也都很正常,正常的商业手段而已,总比很多靠演员绯闻、黑料炒作要上档次。值得吐槽的只有一个,这部影片入围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的角逐(未获奖)。
我们的电影人,拍出了电影,为什么一定要去“角逐”一个二个的西方电影节呢?
主要的一点应该是私心作祟。小众文艺电影,如果不获得点“世界”认可,根本在商业电影院线掀不起一丝风浪。从这一点上说,《隐入尘烟》比它的很多前辈幸运得多,赶上了如今这个自媒体如火如荼的时代,在自媒体加持下,电影的亮点得以广为人知,摆脱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状态。如果《隐入尘烟》能够入围某个大奖,甚至是最终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成功夺魁,在我们这个民族自信、国家自信还没有完全重建的国家里,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代表着功成名就的金光大道。所以,送去电影节评奖,源动力就是主创团队和资方的私心。结果我们大家也知道了,电影入围今年的柏林电影节,这也就成了自媒体对《隐入尘烟》进行宣传的第一个亮点,成功引爆全网。
但这些人能否长点心,去看一看,在西方各大电影节能够入围甚至获奖的非西方国家的电影都是什么题材?!那些评委给我们的电影预设的就是穷、破、老、闭塞的题材,偶尔能有点现代风格的(20 年前),也都是要展现中国快速发展之下的各种弊端和矛盾,以及他们所谓的“专制”。你这不止是送去了一部电影,你这也是为西方媒体压制中国软实力送去了弹药,而且还得自费送(报名费一百多欧)。
当然,在这个信息社会,我觉得这些人更有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盎撒评委们就喜欢这一口,就只在人家划定好的圈子里去选题。可是呢,中国不只是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以前只注重经济,人文方面就注意不到,不用你多使劲,就能替盎撒人找到很多可以批驳我们的地方。可是现在,我们的政府在经济基础坚实了之后,能够顾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电影人再想找到艺术的“兴奋点”给盎撒评委去“点评”已经不容易了。
《隐入尘烟》讲的是大西北农民生活,电影有点艺术加工,并且有突出矛盾冲突的设计,但整个电影可以说很真实,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了解到,广大的华夏大地,还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苦难之中。我不反对这种描写苦难的文艺作品,只要别像莫言那样在《丰乳肥臀》中的胡说八道就行。如董宇辉所说的,我们从苦难文学中获取力量,同时可以警醒自己,不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这个角度说,《隐入尘烟》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电影,应该让大众,尤其是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多看看,免得提出一些“何不食肉糜”的意见和政策。但是,请一定不要把这样的电影送去参加国际的电影节。电影节看重的不是你从“穷困、破旧、封闭、专制”的中国选取的艺术兴奋点,他们看重的就是“穷困、破旧、封闭、专制”的中国!
这位导演自称是出生自电影中那样的环境之中。那我就拿这位导演打个比方:这位导演一定干过一段时间农活吧,手上脸上是不是会有些大西北风沙的痕迹?那么,我可以拍一下你手上脸上的痕迹,然后指着你的鼻子说,你,就是个卑微的农民,就该一辈子吃土,用什么手机?开什么汽车?做什么飞机?拍什么电影?!搞什么工业4.0?凭什么享用跟我们白人一样的资源!
这就是盎撒人看重你的电影(也包括张艺谋的、陈凯歌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