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中国戏曲之我见「西方当代艺术之我见」

时间:2022-12-13 17:49:39 来源:自由风之梦

大家好,中国戏曲之我见「西方当代艺术之我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光影中的温情时刻#


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在戏曲艺术家和戏曲观众的培育下,戏曲艺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戏曲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必须在舞台上呈现,舞台是戏曲永恒的载体;戏曲讲究情节、人物与性格的完整性。来龙去脉、必须交待清楚,任何肢解和分割,观众均不接受。这种完整性造就了戏曲观众独有的欣赏习惯和思维定势;戏曲特别讲究程式化,具有无限的写意性,戏曲是综合性艺术,需要多种艺术门类和艺术手段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音乐、唱腔、舞美、灯光,全方位的展示,才能使戏曲情节顺利进行,才能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戏曲是由歌、舞、剧三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而以剧情为主的一种民间舞台艺术。它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戏曲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根本特点是“虚”和“空”。所谓“虚”和“空”,是指它在舞台表现上,不同于话剧和歌剧,基本没有什么舞台美术和装置。传统的戏曲表演形成“空台艺术”的物质原因,自然是那种三面观的民俗戏台建筑。但是,中国戏曲选定了这种“空舞台”的表演方法,还有其更深层的道理,那就是中国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启迪。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正是遵循这“有生于无,实出于虚”的人生之“道”进行的艺术实践。所以,它所依靠的不是小小的有限的舞台上的布景与陈设,而是“人”。因之,它尽管囊括了诸多的艺术因素,但多种艺术因素却是以人的表演为其中心。由此可见,中国戏曲是以人为核心的。

戏曲的表演具有夸张性,戏曲可以把某个动作,某段念白、某个情节加以强调、夸张,使之比真实生活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在戏曲艺术中,只有用似乎违背生活真实的夸张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其次,是把某些情节、某些念白加以精炼、简化、使之比真实生活还要简短。它的主要目的是对那些非主要情节,但又必须交待的情节,用几句话和几个动作一下就带过去了。同时戏曲也具有程式性,将形态的某些要素定格化后加次遵守之,沿用之,也就是戏曲各艺术因素的组织化、节奏化和美化。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从舞台装置到服装、化妆、从文学到音乐,从声乐到器乐等等各个部分,整个艺术表现都有一套程式。

我认为戏曲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它的虚拟性,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无论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塑造什么样的人物,舞台上一般不用“景”,只设一张台子两把椅子,并没有实在的、立体的景物。如此,戏曲中人物形象的“生活背景”,则完全要靠人物的动作给以虚拟。这种虚拟随心所欲,流畅自然,而且顷刻可变,且变化无穷。大到山水城寨,小到一针一线,全然靠了艺人优美潇洒的动作,使观众会意而联想出那幅“景”来。这种虚拟的“示意”和“象征”减少了观众的视觉分散,使其可以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人物形象上,看他(她)的“做”和“打”,听他(她)的“唱”和“念”,领略他或她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悲欢,或是在站坐走停、举手投足,以及仪态风度。

谈到戏曲,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脸谱,脸谱如今已经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象征,一张脸谱,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角色。戏曲是场上扮演的艺术,脸谱就是图案化的性格装扮和艺术化的心象示现。人物不同,角色有别,与之相应的面部勾画也就多姿多彩。活跃的线条,强烈的色彩,离奇的构图,夸张的造型,具象又抽象,直观又神秘,充满着戏剧性张力,散发出审美的魅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樵子,男女老少,无不可用。脸谱是美的,美就美在它作为符号化产物,是人类为满足审美需要所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就是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来自东方的戏曲脸谱这符号化的“有意味的形式”,犹如古希腊的戏剧、贝多芬的音乐、毕加索的绘画以及世界上任何真正优秀的艺术,具有跨民族、跨时空、跨文化的普遍审美价值。脸谱美以其装饰意味极强的直观形式诉诸接受者的视觉,其创造循守着秩序、均衡、对称、对立统一、多样变化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审美上先声夺人的也首先是它那动感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以及夸张的图案化造型。脸谱之美是超现实的。非写实的脸谱美体现出东方艺术的高明。

戏曲唤起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使人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污浊,真切的置身于那飘逸的水袖,曼妙的身段,灵动的唱腔。在新的时代,戏曲的发展也尤其值得关注,若想弘扬中国戏曲,必须紧密的把中国戏曲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保留戏曲原有的种种程式规律的风格,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进一步解放人们的灵魂,开拓我们的视野,达到雅俗共赏的意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