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鲁迅告诉你 人性到底有多阴暗呢「鲁迅作品揭露人性」

时间:2022-12-14 19:09:25 来源:花酱书

大家好,鲁迅告诉你 人性到底有多阴暗呢「鲁迅作品揭露人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是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袒露心声:

日本人在中国的领土上要枪毙中国人,看枪毙的也都是中国人。

他们脸上麻木、激动、隐晦的神情,让鲁迅先生大为震撼。


而当时在礼堂里观看这段影片的日本人,爆发了热烈地欢呼呐喊。

这一声声呐喊,让鲁迅先生彻底改变了人生志向。

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不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只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强壮的懦夫。

所以,鲁迅用他的笔,直击灵魂地刻画了一群无聊、冷漠、甚至卑劣的看客们。

一百多年过去,这种灵魂的毒素,如同基因一般延续了下来。

我们常以为多数人加起来,必定能胜过少数人。

多数人的智慧,要远超少数人。

鲁迅先生却唱了反调:群体不如个体聪明有道德,甚至某个聪明有道德的人体加入了群体,会降低他的智慧与道德感。

在他的多篇文章里,都能看到麻木冷漠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群体像。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孔乙己在旁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旁人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他脸上有了伤疤,被人嘲笑偷了东西;他考不上秀才,被人耻笑“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他被打折了腿,被掌柜的戏弄“又偷了东西了”。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孔乙己的一生是一个无法言说的悲剧,可是,围绕他的都是笑声。

讽刺至极。


每个在酒馆里喝酒的看客们,他们好像都不必为孔乙己的死负实际上的责任。

但是,他们的笑,他们说的每个字,都是在对孔乙己精神的凌迟。

更可悲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孔乙己为什么被大家选中,成为取笑的对象呢?

因为他穷,那些取笑他的短衣帮们也穷,但是孔乙己比他们还穷。

从经济地位上来说,孔乙己是一个更弱者。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

“强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

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是没有任何攻击力的。

欺负他,取笑他,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反而能从孔乙己身上找到一丝可怜的优越感,何乐而不为?


妇女的价值一直附着在男性身上,在鲁迅笔下,也描绘了很多让人同情的妇女形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祝福》里的祥林嫂。

祥林嫂的孩子阿毛被狼吃了,她难以抑制的痛苦只能一遍遍地向别人诉说。

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先是很“热心”,听完后觉得“满足”,祥林嫂说得多了,他们便不再“关心”,最后,不再又有人对她的事情感兴趣。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这些人特意来听祥林嫂诉说,并不是要安慰她,而是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罢了。

祥林嫂的悲苦,与她们毫无关系。

祥林嫂的诉说,她的眼泪,对于她们而言就是一场戏。


她们只是来看戏的,祥林嫂的遭遇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时间久了,再新鲜刺激的事件都会变色变味,于是,祥林嫂彻底被人们抛弃了:

“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经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还有一类看客,他们与死亡紧密相连,在鲁迅的小说中,闪动着奇异的光。

在《阿Q正传》中,写到阿Q被带到菜市口砍头,这时,作者将目光聚焦到围观群众身上: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嚎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

阿Q从这些人的眼睛,想到了四年前,他在山脚遇到的一只饿狼。

“他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到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


这时的“看”,变了味道,不再是无聊生活的调剂。

它已经转化成了“吃人”。

中国人爱看千刀万剐他们的同类——枪毙来得太快,没有来得及欣赏就结束了——就像看杀猪傻狗般那么残忍与痛快。

有的时候,我们骂人,说他们禽兽不如,其实,这是对禽兽的侮辱。

没有哪个禽兽会以看同类痛苦死去而感到愉悦的。

以“吃人”为主题的《狂人日记》就更直接地道出了人吃人的真相。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打过得,也有的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的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这些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受到了不计其数的压榨和欺凌。

可是,看到了“我”,这个毫无攻击力的“疯子”,非但没有同情与友好,反而露出凶恶的表情。

“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因为饥饿,我们可以眼睁睁看着别人吃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心安理得磨刀对着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是疯子,因为是坏人,或者为着某种高尚得理由,吃人成了天经地义,甚至可以歌颂的事情。

《狂人日记》是一个恐怖的轮回故事,“我”终于治好了病,加入到了那些看客,和他们一起继续“吃人”的故事。


在一众描写看客的小说中,《药》是独特的。

它的独特表现在,被看的对象一直没有露面。

作者一直在关注看客们的表现。

华老栓为了延续儿子的生命,要去刑场买药,这个药就是犯人的血。

将“生命”这一严肃的主题放在荒诞的故事,是作者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反思。

华老栓走在路上,“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众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这是在描写人间吗?这还是在写人的一种正常状态吗?

当然,这就是作者要传达的气氛和感觉。

精神麻木不能思考的人,跟行尸走肉没有区别,生活在这样的人间,跟地狱没有两样。


那个被杀害的生命是因为参加革命被抓,他热心地向身边人宣扬新思想,被大家看成是一个疯子。

我们从看客的嘴里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他是夏家的儿子,被寡母辛苦抚养长大。他如何为了自己的信仰艰难奔走,又是怎么被族里的人出卖。关在牢里,还向狱卒宣扬新理念,又是怎么残忍得遭受狱卒的暴打。

“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的模样。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的。”

这些看客们,听到夏家的儿子,遭到非人的虐待,先是气愤他在狱中说反动言论,后是高兴他被打。

人们都觉得无论是打,还是杀,都是他罪有应得。

因为是疯子,是疯子,就应该彻底排斥,杀了他是正当的。

这些看客占据了一切,作者深意就在于此。

2018年6月29日,发生了一桩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一位花季少女,在冷漠的看客的欢呼和怂恿下,跳楼自杀。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没有人会为此感到内疚,在他们的眼中,一个人跳楼自杀,只是一场好戏,自己就是在看一场戏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有做戏气味的民族。

自己在做戏,看别人也是在演戏。

这种全民表演,形成了一种特别可怕的现象:一切积极的东西被消解了,别人的努力,别人 的痛苦,都成了可以哈哈一笑的谈资,成了全民的狂欢。

不过最终有人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你,是我,是看客中的一员。

“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开心的人们。”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