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国画大师顾恺之的画「顾恺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英军趁乱从颐和园盗走名画《女史箴图》。这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被后世学者马肃鸿称之为“中国艺术史上第一张杰作”。
该画作者顾恺之,生于动乱不断的东晋,却凭借出色的绘画水平与才能,成为后代众画家的启蒙者,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基调,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顾恺之像(图自晩笑堂竹荘画传)
“画绝”之才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顾恺之,从小聪慧,富有才气,写诗作画样样精通,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三绝之中,“画绝”最负盛名。
顾恺之擅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尤为擅长人像画,在描绘女性之美上独有一番风味。
据说,这和他的母亲有关。
顾恺之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去世了。孩童时期,顾恺之眼见身边的小伙伴都有母亲陪伴,很是羡慕。为一解思念之苦,他常缠着父亲询问母亲的样貌。父亲尽数作答后,他便回屋参照描述,用笔一遍遍绘出母亲画像,再一张张拿给父亲看。
日复一日的尝试,终于有一次,顾恺之的父亲看见他新画的像,惊叹道:“像!像极了!这就是你的母亲啊!”那年顾恺之才七八岁。
顾恺之绘画行笔细劲,线条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流畅自然。下笔落墨,可传神达意。
唐代张彦远曾评价其画:“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驱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只有若干摹本。其中最为精美、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便是《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依据张华的《女史篇》所画。他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表现,画卷中的人物富有神韵,形象生动。着宽大衣裙的女史们,婀娜多姿,体态优美,飘飘欲仙,神采分外动人。
《女史箴图》绢本 (局部)
而《洛神赋图》,自曹植与洛神在洛水边深情遥望起始,至洛神飘然离去为止,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在线条勾勒之中,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一段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局部)
除《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之外,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画作均为珍品,堪称中国画的瑰宝。
画论之精
唐代书法家张怀瑾曾讲:“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顾,便是顾恺之;神,指人的精神风貌、神情气质。可见他作画传神的功底之深厚,令后人钦佩。
顾恺之精通画论,“传神”是他作画的首要追求,也是他绘画理论的核心要点。
他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年少的顾恺之曾为瓦棺寺画像。画将成,唯独眼睛未画之时,他宣布:“我将当众点睛。”他在众人面前,拿起笔在佛像的眼睛处轻轻一画,画像便如活了一般,如佛光照耀,引得满城的人争相来观画。
顾恺之注重“以形写神”。他给裴楷画像,为了突出人物内在的气度,增添了并不存在的“颊上三毛”,反倒使画作更贴合本人。
顾恺之提出的这些“传神论”观点,为后世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谢赫的“六法论”便是由顾恺之“传神论”延伸发展而来。
“痴”伴一生
东晋时期政局动荡,内部争权夺利,斗争不断。身处乱局,顾恺之依旧保持乐观,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智慧,以“痴黠”的处世哲学,笑对人生百态。
《世说新语》提及,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往往都选择从最甜的地方吃,吃到不甜的地方就丢掉了。而顾恺之从甘蔗的末梢开始吃,说这样可以越吃越甜,渐入佳境。
有一回,顾恺之出远门前将一箱画作封存好,交给桓玄保管。桓玄见画作甚佳,便私自偷拿,待顾恺之回来,仍说自己从未动过。面对手段狡猾的桓玄,顾恺之也不争辩计较,一句“妙画通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便化解了局势。
又一次,桓玄送给顾恺之一片柳叶,说用此叶遮住自己,就能隐身。顾恺之拿过叶子后,桓玄故意对着他撒起尿来。见状,顾恺之只得装作相信别人看不见自己,满心欢喜地直呼叶子果真管用。
可以说,“痴”与顾恺之相伴一生。
他以“痴黠”在乱世中保全了自己,又“痴迷”在诗画里,为后代描绘了一卷卷流传百世的画幅......
来源: 中国书画网、文汇报、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