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

时间:2022-12-19 10:13:37 来源:手望Sowarm

大家好,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前些日子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并引起海啸,导致上千人出现伤亡情况。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不断成长的火山岛,其爆发的威力不容小觑,1883年发生的大爆发就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

那场爆发及引发的海啸摧毁了数百个村庄和城市,36417人死于非命,尘埃弥漫大气导致全球降温1.2度,可想而知它引发了多大的气象变化。



有趣的是,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却揭露了艺术圈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有研究人员推断,挪威著名表现主义画家蒙克(Edvard Munch)的名作《呐喊》中的血橙色天空,不纯粹是充满了恐慌情感的表现主义。

而是写实记录了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那场超级大爆发所带来的全球连锁异象。


《呐喊》


蒙克,就算没听过这位画家的名字,也应该听过他家喻户晓的名作——《呐喊》。不寻常的血橙色天空和蓝色的峡湾融为一体,充斥着压抑的氛围,一名长相恐怖的人摆出一幅恐慌又扭曲的表情面向观众,令人不自觉毛骨悚然。

蒙克的作品大多都是表现主义,绘出了许多压抑恐惧的内心感受,包括他亲姐姐的死亡。而对于《呐喊》,大多数艺术家都认为蒙克采取了一贯的表现主义手法,血橙色的天空和扭曲的线条,都是内心惊恐的表现。



但有一个人力排众议,以独到的眼光认为《呐喊》中的写实成分很重,他就是美国物理学家兼天文学教授奥尔森(Donald W.Olson)。

他与科学家罗素·L·德舍尔 和玛丽莲斯·S·奥尔森觉得《呐喊》中的橙红色天空是当时的真实场景,于是奥尔森开始翻查相关资料。


奥尔森(Donald W.Olson)


通过对蒙克的资料翻查,发现蒙克毕生曾多次提及目睹天空异象的经历:“在日落时分,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漫步,突然间天空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了腳步,靠著欄桿,感到疲憊不堪。”

“在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之上,滿天是血紅和火舌。”

“我的朋友繼續前行,我則站在原地焦慮得發抖。”

“我感覺到大自然傳來劇烈而無盡的吶喊。”


这段文字的描述和《呐喊》中的场景相差无二,更让奥尔森笃定《呐喊》中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但要推算出2个世纪前的血橙色天空到底出现在哪一年,难度可不是一丁半点。

虽然蒙克自述的文字记载于1892年的法国,但在某次翻查资料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份未公开的档案。

蒙克在当中亲笔提到,呐喊和其他2副画作的草稿早于1885-1889年间就已经订好。

“它们是来自于1884年的一些回忆。”



这个发现让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说,《呐喊》的创作内容是源于蒙克1884年的回忆,巧合的是,在1883年8月底,喀拉喀托火山曾经连番爆发。

通过研究团队翻查气象记录和报章报道,证实挪威在1883年到1884年间反复出现了血橙色天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因此人们并不知道这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只粗浅记录了这些血橙色天空出现的时间。


1883 年 8 月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的画作


奥尔森经过多方的彻查,证实1883-1884年天空的异象就是由1883年底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天气异象。

这场爆发惊天动地,远至4000多公里外的岛屿都能听到巨响,火山灰遮天蔽日,喀拉喀托火山所属的巽他海峡一片漆黑。

细灰和烟雾质冲上50公里高的平流层,在赤道上空徘徊达13日,折射出蓝绿色的太阳和血红色的夕阳,欧美多国对此都有相关记载。


挪威1883年11月的当地报章报道:“昨天和今天約莫下午 5 時左右,一道強光出現在城西。人們驚惶失措以為城中失火:實際上只是日落後朦朧大氣折射的紅光。”

伦敦皇家学会发布的300页报告“不寻常的大气光学现象”中其中一篇也明确记载了挪威当时的不正常“血橙色”天空,时间于1883年11月底至1884年2月。

这时间与奥尔森的推算差不多吻合,也就是说,呐喊中的血红色天空其实就是蒙克于1884年在挪威天空看到的回忆。



距离真相就差一步,奥尔森来到了挪威,在挪威艺术史家的帮助下,凭借《呐喊》中的景物和1884年的气象记录,推测它的构图灵感糅合了两个景观元素。

一部分是在奥斯陆愛克堡丘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和画中一样,小道边有相同的栏杆。另一部分是在128米高的崖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海港。



站在蒙克百年前曾经走过的小道上,感受着《呐喊》中的真实场景,奥尔森感到很兴奋。

蒙克在1884年走在愛克堡丘的小道上,看见了那时候因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异象,那片染红的天空。

他虽然不知道引起血橙色天空的原因,但他却从那压抑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呐喊”。

奥斯陆


奥尔森不仅对蒙克的《呐喊》感兴趣,他对梵高《初升月亮下的麦垛》也做了相关研究。这幅画由金黄色的麦田、明朗的夜空、峡谷后的月亮组成,描绘了晚间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场景。

从梵高的信件来看,这幅画是在法国南部一个叫圣雷米的小镇画的,信中指出梵高到达此地的时间是1889年5月8日,然后同年9月寄给了他的兄弟提奥。

梵高《初升月亮下的麦垛》

根据对当时气象报告的研究以及画中类似满月形态的月亮,奥尔森发现在5月8号至9月这个时间段的晚上,月亮以满月形态升起的次数总共15次。

为了进一步研究,奥尔森和研究团队来到这个叫圣雷米的小镇,他们发现画中的峡谷和农舍依然在那里,而麦田则成了一个大花园。

他们以田野中的一个点为参照点,确定画中峡谷方向的坐标,以精准仪器测量峡谷的仰角及方位,测得仰角为4度,方位是东南36度。

再查阅1889年5月至9月的天象记录,判断月亮当时的阴晴圆缺,考虑了多种影响月亮变化的因素,最终将所有数据输入到机器内。


他们得出一个结果,在梵高作画的角度来看,月亮能以满月形态,升至画中峡谷后面的位置只有1889年5月16日和7月13日。

推断后排除了5月16日,因为梵高在5月写给其兄弟的一封信中提到,麦田非常绿,而画中麦田确实金黄一片。奥尔森由此推断,梵高《初升月亮下的麦垛》是在1889年7月13日根据真实场景所画的。

梵高


无论画作是真实场景亦或是艺术家非凡想象力的产物,其实多多少少都流露着画家的心境,就像蒙克,他虽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气象学家,但他的心境却与当时的天象相呼应,继而将自己的情感结合真实场景画出佳作。

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完成了这些千古佳画。

资料来源:

梵高《初升月亮下的麦垛》

名画呐喊记录火山爆发?

"Skrik" - Edward Munch (Sound Design

Edvard Munchs "Skrik" i flere versjoner

Dusan Bogdanovic, Suavidades and La medianoche by Gabriela Mistral, V. C. Dupuy and M. Charosky



内容为『手望Sowarm』公众号原创并首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