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保险公司战略部「中国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

时间:2022-12-20 09:41:1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大家好,保险公司战略部「中国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方磊

保险文化是一种力量,保险文化是一种情怀,保险文化是一座财富的金矿。保险文化是保险企业逐步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和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保险文化有利于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提振精神,形成行业凝聚力,营造上下休戚与共齐心奋斗的氛围。保险文化正以独特的生命力,影响和滋润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7年,在保险文化选题上,《中国保险报·文化副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主题策划:一、灾难性事件与保险;二、影视文化与保险;三、书画艺术与保险;四、广告文化与保险;五、吉祥物文化与保险;六、徽标文化与保险。

灾难性事件与保险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人类经历一系列灾难性事件的洗礼后,更深刻地意识到保险业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认真、全面地思考保险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使保险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副刊”重点选择了几部与灾难性事件及其保险理赔相关的电影,作重点介绍,呈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引发人们对于灾难的思考与认知。“文化副刊”相继推出了《泰坦尼克号:真相永不沉没》、《太平轮:没有走完的航程》、《江亚轮:暮色中的悲歌》、《深海浩劫: 警钟为谁而鸣》等。

链接:

泰坦尼克号:真相永不沉没

太平轮:没有走完的航程

江亚轮:暮色中的悲歌

《深海浩劫》: 警钟为谁而鸣

搜集资料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研究历史的文章,应该选择不同的视角,寻求鲜为人知的史料,我们选择从旧报纸中去寻找,寻觅历史的雪泥鸿爪。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由于当时通讯手段的落后,直到1912年4月17日《申报》才首次报道这一海难,该报“译电”一栏刊登了泰坦尼克号的消息,当时译作“铁唐里克号”,原文如下:“有汽船两艘俱接白星汽船铁唐里克号之无线电,音谓该船与冰山互撞,现将沉没,传中女子已入救生艇。”

图一:1912年4月17日《申报》首次报道泰坦尼克号。

图二、图三:1912年4月18日《申报》文章《英国大商船遇灾详记》。

而在不久前,美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几位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和图像分析仪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研究时却发现,制造铆钉使用的钢铁质地极其不纯,其中的矿渣含量竟然超过了标准钢材的2倍。根据冶金学理论,这种过量的不纯物质使得铆钉在剧烈的撞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断裂。

最近,英国《太阳报》说,一封从未曝光的信件显示史密斯在邮轮撞上冰山时,可能喝醉了。该报披露,“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二等舱英国乘客艾米莉·理查兹在海难发生两天后在救生船上给家人写信说,“史密斯船长曾在交谊厅饮酒,将掌舵任务交给手下。这一切都是船长的错,就我们所知,可怜的史密斯……已不幸溺毙”。她的这封信证实了一些历史书籍的记载:62岁的史密斯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数小时前,曾参加头等舱晚宴,然后回到自己的睡舱。他在午夜前被唤醒,指挥乘客疏散逃离,最后做出英雄式决定,随船沉入大海。

尽管历史的真相总是扑朔迷离,但人类总是在对历史真相渴望的促使下而求索不止。

我们在民国时期《申报》中找到那些当年报道太平轮和江亚轮海难事件的新闻时,百感交集。他表示品读报纸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潸然泪下:太平轮海难亲人在报纸刊登的“寻人启事”,连续十多天在报纸上刊登可以看到,寻找龚云龙、毛信永、周逸民等人的启事,自1月27日海难之后始,一直刊登到2月12日,才告停息。也即是说,在沉船之后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都在期待奇迹发生,始终不愿相信,或者说不愿接受失踪亲友已经遇难的事实。同样的当江亚轮于1948年12月3日发生沉船事故,12月5日《申报》一版开始出现第一条寻人启示“招寻江亚轮二等乘客张来顺”,之后,寻人启事逐日增加,最多的一天报纸达9条之多。最令人悲伤的是,《申报》12月14日刊登“招商局公告领尸通知”,公布了几百人的名字、性别、估计年龄和身体衣着、附属物等。同一天报纸上的寻人启事也戛然而止。

图四:民国时期《申报》刊登的“寻找江亚轮乘客”启事。

这些资料给人以另外一个视角,一窥灾难的悲惨与苦痛,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令人悲怆不已!史料中没有什么乱世爱情的凄楚故事,找不到电影中那些或凄美或悲凉或激昂的故事桥段,注满的是真实、沉重的史实细节,绝不唯美,也难以抒情。电影打捞起这样一段沉睡尘封的历史,一段人类史上曾经的伤痛……泰坦尼克号和太平轮至今仍在冰冷的海底沉睡,真相扑朔迷离。江亚轮经打捞上岸后,重新披挂上阵,在航线上运营,退役后沦落成废铁被回收,仅方向舵被博物馆收藏。

当大西洋冰冷的海水吞噬了泰坦尼克号承载的1500多个鲜活的生命,把1000多个家庭从对新大陆新生活的憧憬中推向破碎与绝望,悲剧并没有被无限蔓延,在他们当中,有324个家庭感受到了爱的延续、责任的担当。灾难发生后,当时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诚保险迅速做出反应,在巨轮沉没仅仅24天后,保诚保险发表公告对本次事件中罹难的客户进行理赔,最终为324名乘客和船员赔付14239英镑,价值相当于今天的110万英镑,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额赔偿为324个破碎的家庭带去了温暖和安慰。1949年江亚轮的善后,中国保险公司为了帮助保户招商局渡过难关,在无法取证的情况下,争取伦敦再保险人同意,迅速赔付千万港币的船舶险赔款,用于支付宁波籍死难旅客抚恤费用,计金圆券 18 亿元,支付舟山籍死难旅客抚恤费用,计金圆券 4 亿元。唯独太平轮的善后是悲惨的,太平船务公司的其他船只都在欧美保险公司投保,唯有太平轮在国内的保险公司投保。海难发生后,国内保险公司无力赔偿,宣布破产。太平轮的乘客家属几乎没有领到赔款。

通过对历史信息的研读,可以得出保险虽不能消弭灾难,但她能照顾遇难者家属的生活所需,也保障生存的尊严。保险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也是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

影视文化与保险

影视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不仅渗透着生活,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影视艺术作为以视听语言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传播、宣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视文化作品具有感染力强、通俗易懂、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非常适合推动保险工作的宣传,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高效地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保险接受和认知度。

保险文化的宣传与弘扬,需要学会讲故事,讲社会公众喜欢听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宣传保险的本质与爱,寓教于乐。

我们决定将历年来保险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整理出来,分别按“编年体”排列,写出影片的诞生的年代、制作方、主演和内容简介,为更多的读者呈现一个路径与索引。我们经过整理,写出文章《“我”从剧中来---盘点多年来影视剧中的保险人》。

链接:

“我”从剧中来——盘点影视剧中的保险人

过去一直以为1936年8月邮政储金汇业局委托大华电影社拍摄影片《血汗钱》是已知民国时期较早反应保险题材的电影。然而,广西大学教授唐金成编写的《世界保险趣论》中介绍,我国首部侦探片中的保险故事:1922年上海新亚影片公司拍摄出了我国首部侦探片《红粉骷髅》。这部影片以保险情节为主线,描绘了黑社会流氓团伙诱骗多名年轻貌美的少女,秘密组织了“保险十姐妹”,并唆使她们用色情勾引男青年,暗中给这些上钩者投以巨额人身保险,然后又用麻醉药将一些青年“迷死”,并到保险公司骗取大批人寿保险金。后来警方根据受骗者提供的蛛丝马迹,深入调查,跟踪追击,终于侦破这一奇案,并将他们一网打尽。

这部影片在上海上映后,观众如潮,盛况空前。上海市民大开眼界,惊呼“我国也有如此出色的好影片”。在沪的外国人也争相观看,赞不绝口。此后,该片又在国内大中城市连影不衰,甚至还在日本、南洋诸国放映,载誉海外。

由此可见,民国的保险前贤们很早就意识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宣导效力,并将保险与影视文化进行结合。

书画艺术与保险

在书画艺术与保险的选题上,我们选择了两个角度:一是名人题词;二是保险插画。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而题词,是礼仪类应用文体之一,是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请领导人或政要、各界名人或名流题辞,目的在于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民国时期波澜壮阔的保险业百舸争流,争相借助名人政要的声望和影响力,既留下了珍贵墨宝,又可以为保险宣传造势,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社会影响力,不失为一种绝佳的广告效应与宣传策略。

作者将各种民国报刊中刊登的名人题词搜集整理,并查阅资料,对一些古词语进行翻译理解。或大气磅礴或刚柔拙巧或灵动秀气或汪洋恣肆,一幅幅精美的保险题词,是珍贵的书法墨迹,定格在保险发展的时空纬度里,成为保险业珍贵的记忆,也镌刻着保险文化发展的印痕,记录着保险业砥砺前行的足迹。

链接:

妙笔生“险”:民国名人政要的保险题词

插画指插附在书报刊中的图画,在拉丁文的字义里,原是“照亮”的意思。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给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像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这些精美插画,其重要性和发挥的作用早已远远地超过“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仅能突出保险宣传的主题思想,而且具有极强艺术的感染力。久远的时光依然无法遮蔽其散发的熠熠光辉和迷人风采。

保险插画分散在民国时期的书报刊物中,搜集和整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作者在《寿险界》、《人寿季刊》、《保联》、《保险季刊》、《东方》、《良友》、《申报》等民国时期报刊中苦苦寻觅,当寻觅到一张张制作精美、寓意深刻的保险插画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保险插画是保险宣传和插图艺术的有机融合,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将保险信息和理念以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构思机巧、绘制精良的保险插画,无论时间怎样磨洗,依旧耐人寻味,散发着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链接:

谁解此中味——民国时期报刊保险插画幽微之境

广告文化与保险

在保险广告文化选题,我们选择了一是开业广告;二是保险月份牌。

开业广告虽然不是新闻文体,但它具有消息的某些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企业试营业、正式开业、创建成立的消息向社会发布。开业广告具有报道性。开业广告在发布开始营业或宣告成立的同时,一般都把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向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介绍和宣传。不仅介绍企业情况,而且要亮出企业的服务宗旨、经营思想、业务范围,有时还向社会和消费者做出某些许诺,并欢迎客户洽谈生意,表示愿意为广大客户热诚服务等,开业广告又具有宣言书的作用。保险开业广告是一种广而告之,意味着一家保险公司事业的正式起航。保险开业广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链接:

开业广告呈现的保险公司映像

保险月份牌是视觉语言与保险文化的合璧,其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融入保险公司广告。画面除了保险公司介绍、产品推广等信息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中国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场面等。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铜版纸印刷。一幅幅精美的保险月份牌,扑面而来浓重而古朴散发历史厚重的气息。月份牌蕴涵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着民族性与西方文化交汇融合革新变异等特征,同时也折射出这个时代被引导和建构的关于民族情感的视觉想象。

我们推出保险月份牌这篇文章的架构是:从“月份牌的产生”、“最早的保险月份牌”、“保险月份牌的发行、印制和规格”、“保险月份牌的题材、内容与分类”、“从事月份牌的画家”、“保险月份牌的历史意义”、“月份牌背后是残酷的商战”,试图以较为完整的多维度地呈现保险月份牌这一“视觉语言与保险文化的合璧”之作,展示保险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沾满着沉重岁月尘埃的保险月份牌,不仅反映着中国近代保险业发展的状况,见证着保险业发展前行的筚路蓝缕,而且还记录了晚清与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信息,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链接:

保险月份牌:视觉语言与保险文化的合璧

吉祥物文化与保险

吉祥物是人类原始文化的产物,是原始的人类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人类原始的文化。在这种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首先以生存需要为中心,而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就形成趋吉避邪的本能的观念。保险吉祥物是能给保险企业带来好运和吉祥的东西、动物、人物等,是企业的文化和精神的凝聚和象征,一般采用的手法是卡通形象来做吉祥物,让保险企业的品牌更容易被记住和更容易被宣传,亲和力十足。

在最早开始采用卡通形象作为企业吉祥物品牌宣传手段的是法国的米其林轮胎人“比邦多姆”,这个被众人熟悉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英国《金融时报》曾把“比邦多姆”评委“20世纪最佳企业标志”。保险吉祥物就是保险公司用卡通动物、人物形象来作为企业的“虚拟代言人”,涵盖保险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精神,是一个保险公司整体风貌的体现,是一种过目难忘亲民可爱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保险吉祥物的表现形式分平面和立体两大类。平面表现形式,主要是印刷品,包括广告、海报、宣传册、宣传单、办公室用品、台签、挂旗等;立体表现形式,主要有立体雕塑的实物、充气模型、玩偶等实物。

作者主要搜集了以下保险企业或行业的吉祥物:中国太平保险——“太平吉象”、阳光保险吉祥物——阳阳、长城人寿保险吉祥物——吉祥燕、都邦保险吉祥物——开心小象“嘟嘟”、国华人寿吉祥物——“国华宝宝”、横琴人寿吉祥物——“未来幸福家族”、曾经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吉祥物——史努比、GEICO吉祥物——金沙日光壁虎、保险文化吉祥物——国宝熊猫宝宝、娴娴、浩浩。

文章在《中国保险报》(文化副刊)发表后,远方一位保险界的朋友读到文章后,辗转托人打听,终于联系到作者陈国庆,专门给他发来爱心人寿保险的吉祥物---“爱小心”的图案和资料介绍,“爱小心”融合了现代流行的卡通审美元素并结合拟人化设计手法,搭配白色与灰色的主色调,整体干净简洁,体现出爱心人寿 “关爱、温暖、感恩、责任、服务、专业、创新、持久、价值”的企业核心定位。

图五:爱心人寿保险吉祥物——“爱小心”。

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或公众号转载,我感觉很快乐,自己的一篇拙文能引发众人关注与分享,同时集思广益,得到大家的补充与不断完善,实为抛砖引玉之效果,不正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境界吗?

链接:

保险品牌吉祥物:不仅仅是代言

徽标文化与保险

徽标是方寸的艺术,是浓缩的文化,饱含着大量经济、历史、艺术等信息。保险徽标是保险企业文化理念的承载者,是传递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特色等信息的媒介,使客户能够更好的辨识企业的辅助图案和信息,从而认同保险品牌文化。保险徽标是一种无声的传递,在保险公司与保户或客户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保险徽标既有传统的风韵,又透射出时代的气质。品读保险品牌文化,从中更好地解读保险业的发展状况,见证一个时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早期保险公司的徽标图案,按照设计形式,将其划分为四类:吉祥图案类、几何图形类、文字类、综合类,分别进行介绍与阐述。

链接:

方寸见乾坤:早期保险徽标的视觉传达

清末和民国时期,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商品文化混杂交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方寸间的保险徽标设计同样得到了长足而深远的发展。虽然众多的保险徽标连同曾经代表的公司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定格在史书中。如今,一些历经百年的民族保险“老字号”被唤醒,涅槃重生,焕发新的生机,追求着百年不变的精神品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