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为什么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时间:2022-12-21 14:45:27 来源:不劳而获劳小姐

大家好,为什么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哈姆雷特》有那么多好句,To be or not to be却成了最有名的句子?”

这短短6字在英国到底有多火?

但凡演员,无人不背。但凡路人,无人不会。

究其原因,还得从《哈姆雷特》这部经典说起。

01、从环球到全球:为什么会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仅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同时也被奉为世界悲剧的神作。它取材于丹麦传说,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通过描绘一个复仇王子在困境中的挣扎,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的本质特征。

而剧中那位名叫哈姆雷特的王子,也与以往悲剧中的英雄形象有所不同。在与命运和恶势力的搏斗中,他始终都没有诉诸于神灵或权威。反而强迫自己回归理性,思考复仇与正义的本质和区别。

哈姆雷特身上理性与感性的光芒,让他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据统计,《哈姆雷特》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率最高的戏剧,也是近百年来改编作品最多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作品集合

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亲历《哈姆雷特》的独特魅力。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决定携带《哈姆雷特》进行环球巡演。

短短6年间,多米尼克已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巡演。他把这趟环球之旅记入了《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里,希望与所有莎剧同好一同交流。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书封

在书中,多米尼克讲述了自己与《哈姆雷特》之间的故事:大到戏剧的主题,小到每次巡演的细微差别。同时,他还尝试以“剧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视角,为读者挖掘《哈姆雷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那么,作为一个执导过上千场莎剧的戏剧总监,到底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成功呢?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他的困境和挣扎到底是什么?而“生存还是毁灭”,为何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02、哈姆雷特的困境: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人类困境的缩影,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古希腊命运悲剧与现代性格悲剧的所有要素。

作为“正义”的象征,哈姆雷特在命运的祭坛上壮烈牺牲。他先是因为父亲被杀而被迫复仇,然后误杀爱人之父,遭遇叔父与好友的轮番陷害。最后,又因犹豫不决而导致了自己和亲友的死亡。

但和其它悲剧不同,他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源于理性。他厌弃命运,质疑真理存在的本身。面对世俗,他挣扎痛苦。借由哈姆雷特之口,莎士比亚声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疑问: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剧照

在国内,这句台词有着多个版本的翻译。比如朱生豪把它译为“生存还是毁灭”;梁实秋译为“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卞之琳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方平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等等。

尽管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却提出了人们对生死,以及复仇的困惑:杀父之仇,报或不报?倘若报,如何报才算正义?如若不报,又有哪些借口?以死逃避,该还是不该?活着和赴死,哪个更需要勇气?

BBC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To be or not to be小短剧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在哈姆雷特声嘶力竭地质问中,进入了他的内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黯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子不是不想复仇。他只是想在不触碰道德伦理的前提下,完成复仇。

因为一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任何道德的冲动都不能成为施暴作恶的理由。

他的复仇也不在于家族私仇,而是要改变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他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丧失真正的公义。

《哈姆雷特》剧照

然而,面对杀父之仇,哈姆雷特也无法就此作罢。他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延宕”,甚至还想到了赴死。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可是死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世上还有鬼魂,我们也还有来世。那些未完成的重担,还是会在梦里缠绕我们。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这个缘故。

《哈姆雷特》剧照

似乎,无论生死,哈姆雷特的困境都无法得到解决。“重重顾虑”让他成为了“懦夫”和“愤怒的青年”,于是他继续向我们诉说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悲痛: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 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 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就连爱情也不能洗清他的痛苦,反而成为另一个精神负担。他忍痛推开唯一的爱人奥菲利亚,尽管“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他对她的爱”。

毕竟在大仇得报之前,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包括爱情。


03、复仇王子的挣扎:我们都是Hamlet

如果说奥赛罗的自我认知是在伊阿古风言风语的暗算下崩塌;李尔王是凭借一己之力让全家万劫不复。那么在《哈姆雷特》中,癫狂就像是一种传染病。它最先蛰伏在哈姆雷特身上,并慢慢向四周扩散。

在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渐褪去英雄的光环,并沦为了复仇的工具。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被各种重担压倒,被各种复杂的矛盾搞得心乱如麻:正义与不义、亲情与爱情,仁慈与仇恨,生存与死亡。

不管在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抑或是精神追求上,他都与身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他曾在困境中赞美爱情,祈求爱情锋利的救赎和血淋淋的忠诚。

我们亲眼看着他摇摇晃晃地站上了世界的悬崖边,在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痛苦的包围下无助而绝望。

《哈姆雷特》剧照

复仇的枷锁却毁灭了他的爱情,吞噬了他鲜活的生命。他无法对世上的千万种残酷遭遇坐视不管,却不得不选择与它们宣战。他的痛苦是那么的真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被疯狂所害苦。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我想,这也是莎士比亚最聪明的地方:他没有把不幸交给一个纯粹的英雄,而是把所有的重担压在了一个平凡人的身上。透过他的困境,展现了良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挣扎。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在1601年的舞台上第一次死去,并在此后的400年间不断重生。

他的台词被反复引用、提问、解读、回答。

比起那些古希腊的英雄,他更有“人性”,也更接近我们。

我们爱他的正直和善良,理解他的懦弱和犹豫。

甚至不再期待他的英勇果敢,因为害怕复仇会带走他身上最美好的品质。

比如正义,比如良知。

正如雨果所言:“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哈姆雷特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我们。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